11歲你的在做什麼?12歲的你在做什麼?

唱歌跳舞,接受小學教育?

對于贊恩來說,11歲和12歲是噩夢一般的經曆。

贊恩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的男主角。

其實在中國内地譯名定為《何以為家》之前,電影另有其名——“迦百農”

...

圖文發自簡書App

迦百農,原是聖經中的一個神迹之地,是被神遺棄的地方,阿拉伯語中被譯為“混亂”。

故事背景也就發生在黎巴嫩這個戰火紛飛的地方。

影片的開頭是是由主角贊恩在法庭上起訴父母。

他起訴的理由則是:他們沒有問過我,就生下了我。

面對兒子的控訴,贊恩的父母淚流滿面。

父親說:“我也是這樣出身,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母親說:“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憑什麼批評我?”

...

圖文發自簡書App

當我們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不知誰對誰錯的時候,故事慢慢展開。

12歲的贊恩,家中有六個兄弟姐妹。他們住在水管時常爆裂、滿地蟑螂老鼠的破房子裡,父母天天吵架。

...

圖文發自簡書App

12歲的他,每天的任務是:去市區販賣果汁,為街坊四鄰運送煤氣罐,在社區裡擺地攤。

...

image

...

image

以及,買來藥品混在一起磨成粉末,制成毒品,混進衣服裡,賣往監獄。

...

image

父母沒有像樣的工作,對孩子唯一的管教,就是說“滾”,以及拳打腳踢。

...

image

...

image

這樣的家庭,卻有7個孩子。

大一點的孩子照顧小一點的孩子,再小一點的嬰兒,就被鐵鍊鎖住腳踝,拴在地上。

...

image

贊恩和妹妹薩哈天天在一起出去工作,妹妹薩哈11歲了,女孩子開始有例假,這意味着薩哈可以懷孕生子了。

...

圖文發自簡書App

為了讓妹妹不被送到雇主那裡做奴隸,小大人一樣的贊恩替妹妹整理衣服,但這并沒有挽救妹妹。

薩哈還是被送走了。

...

圖文發自簡書App

憤怒的贊恩離家出走了。

他遇到了同樣沒有身份的拉希爾母子。

雖然窮苦,但是拉希爾盡力保證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這樣的哎在底層生活中顯得格外偉大。

也讓贊恩,找到了渴望已久的溫暖。

但是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沒有身份,被警察住進了監獄。

為了隐瞞自己還有孩子的事實,

拉希爾偷偷擠掉乳汁。

在狹窄的角落,她一邊擠一邊落淚:

“孩子,我知道你很餓……”

手足無措的贊恩,隻能肩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他搶走鄰居家小孩子的滑闆車,做成約納斯的手推車,拉着他到處找他的媽媽。

為了養活自己和約納斯,他乞讨、偷摸、學着一個人制作并販賣毒品飲料,就像之前協助母親一樣。

但他還是被房東趕了出去。

為了逃離這樣的生活,他想偷渡出去,但他需要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

他隻好回家去拿。

回家後的他,卻得知了自己妹妹薩哈因為懷孕流産,因為沒有證件醫院拒收而喪生的消息。

精神崩潰的贊恩,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家庭,拿起刀,沖向了那個讓妹妹流産而死的人。

他曾拼盡全力守護自己世界的溫情,可這一刻,全都失去了意義。

因為殺人,他被抓進監獄。

母親帶着一些吃的來監獄看他,卻告訴他:我又懷孕了。我會把生下來的這個孩子也叫薩哈。

贊恩再也無法理解這個生而不養的母親。

...

圖文發自簡書App

他在獄中打電話給電視台,要正式起訴他的父母,也就有了影片開頭的那一幕。

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錯誤!

贊恩的父母生育了很多孩子,對于他們的生命他們視同草芥,甚至認為自己為了撫養他麼,像奴隸一般生活。用自己所謂的父愛和母愛來綁架孩子。

...

圖文發自簡書App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部斬獲多項國際大獎提名的影片全部由素人出境,也正是這些毫無經驗的“演員”給我們帶來了最震撼的感受。

他們不是在表演,他們隻是在展示自己真實的人生。

贊恩是男主角的真名,一位真實的叙利亞難民。影片中的黑人母親也真的因為身份問題而被捕,她的兒子也在影片拍攝完成後被驅逐出境。

...

圖文發自簡書App

這部電影的每一滴眼淚都是真實的,因為他們都曾經曆過那段忍辱負重的時光。

最後的定格鏡頭是男孩在拍證件照。攝影師怎樣讓他笑他都仍然是木然的表情,直到攝影師說: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

...

圖文發自簡書App

此時,男孩露出全片唯一的笑容。

越窮才越生。

生孩子不是父母為了傳宗接代,生活更不會因為有了孩子才變得更好,而是因為有愛,能讓他成為更優秀的人。

僅僅是給予孩子生命,這件事并不偉大。

片中贊恩的母親,在法庭上痛哭流涕,認為自己沒有錯,甚至覺得自己為了撫養孩子像個奴隸一樣,最後孩子卻反過來指責自己。

“我也沒有選擇”贊恩的母親是這樣說的。

但實際上,因為窮苦的生活,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保證,是不是應該選擇避孕呢?避免讓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忍饑挨餓?

要知道,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這個世界本就很殘酷。

富人與窮人之間有着深深的鴻溝。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們要做的是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明白,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