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不再和華納下跳棋了,而是做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操作。

劉亦菲主演電影的真人版《花木蘭》将取消全球上映計劃,改為在Disney+直接上線播出。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現在,迪士尼不是那隻蝴蝶,而是電影界的龍卷風。

所引起的風浪,小至改變疫情期間的好萊塢電影發行走向,大至打破往後流媒體與影院的競争格局。

...

①迪士尼為何“出此下策”?

從2015年複活《星球大戰》系列開始,迪士尼就确立了好萊塢的霸主地位,連續5年奪得全球票房榜冠軍,旗下進入前十名的影片越來越多。

恐怖的事情是,迪士尼電影幾乎是出一部賺一部。

前幾年的累積,是迪士尼敢于“出此下策”的第一個原因,有實力和資本這麼做。

...

《花木蘭》耗資高達2億美元,這等投入,放在任何一家好萊塢制片廠,都是一年之中數一數二的制作。

把影片交給影院,是最保險的做法,盡管還是有虧本的可能,但至少能收回一筆現金。

而把影片直接上線流媒體,就隻能依靠流媒體的收入。流媒體發行能否帶來盈利,是仍然有待驗證的。

耗費了快2億美元制作的《愛爾蘭人》,具體為Netflix帶來了多少新增訂閱用戶?恐怕連Netflix自己也說不清。

...

換做是其他狀況不那麼好的好萊塢公司,将頭部電影上線流媒體,就等于是把自己辛苦一年喂養出來的一頭牛拿去喂獅子,而自己卻沒有把握能捕獲獅子。

迪士尼也沒十足把握,不過卻因為前幾年的牛賣得賊好,就算《花木蘭》這頭牛白送給獅子,自己也不會餓肚子,而且還有能力接着養牛。

不過拿小成本一點的電影做實驗,其他好萊塢公司是可以接受的。

最先采取流媒體發行手段的是環球影業,今年3月,《魔發精靈2》宣布直接上線多家流媒體平台,雖然引來了院線的聯合抗議,但卻創造了不錯的點播量。

由于是單片租賃付費模式,環球很快就拿到了1億美元的即時收益,而《魔發精靈2》成本和宣發費用也隻是1億多,環球看到了回本的希望和信心。

更神奇的是,4月線上播出之後,該片在影院的票房收入在6月仍然能奪得北美票房榜冠軍,也難怪有消息說,環球此番有望能獲得4000萬的淨利潤。

環球的試驗成功,是迪士尼決定“出此下策”的第二個原因,網播單片收費模式被證明了,有媲美院線發行的盈利可能。

與《魔發精靈2》情況不同的是,《花木蘭》很有可能是在Disney+獨播,另外租賃價格更高。

之所以說是租賃,是因為用戶在花錢買完片子後,就隻有48小時的時間看完。時間一過,用戶需要重新付費才能點播。

更關鍵的是,你必須是該平台的會員,才有資格租賃。如果原來不是會員,就需要先花錢成為會員,然後再花錢租賃。

《魔發精靈2》的租賃價格是19.99美元,《花木蘭》則去到了29.99美元,已經達到了一張普通電影票的價位。

如果所有租賃收益都歸迪士尼所有,不計算額外的會員費用,隻需要700萬次的租賃,迪士尼便能收回2億美元的制作成本。真能收回的話,多出的幾千萬宣傳成本也不算什麼了。

加上Disney+獨播,一旦成功,所帶來的效益絕對遠超傳統的院線發行。

不過,更高的收益意味着更高的風險和難度。

著名媒體Variety發起了網絡調查,多達85%的網友都表示不願意花29.99美元去看一部《花木蘭》。

...

迪士尼此番有着全盤皆輸的風險,不隻Disney+口碑受損,還開罪了院線。

萬一《花木蘭》口碑不好,迪士尼的自家招牌都要受損。

但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出此下策”的第三個原因,是迪士尼這一年的業績實在糟糕,要保住龍頭地位,就必須采取非常手段。

流媒體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此番嘗試并非隻是短期考慮,更是為往後的新時代做準備。

時代的潮流一直在變,當年手機龍頭諾基亞沒及時做出改變,瞬間從天堂掉落地獄。迪士尼不做出改變,隻是稱霸了幾年就放松警惕,說不定就會成為電影界的諾基亞。

況且誰也不能保證,流媒體發行一定就會失敗。

說不準之後無數網友會打臉花錢看呢。

​到底​是不是“下策”,還是未知之數。

...

②華納會上線《神奇女俠2》?

無論《花木蘭》的最終命運如何,迪士尼“藝高人膽大”的這步棋一下,其他對手不可能坐視不管。

影響最大的對手,應該是華納影業。

之前,他們家的《信條》和《花木蘭》一同被認為是複興影院的希望。

然而兩部片子的檔期不停地延後,華納和迪士尼下起了“跳棋”,仿佛誰也不願意自己的片子先上映當炮灰,搞到最後雙方各自宣布無限期撤檔。

...

從另一個角度看,兩家大廠其實是有共同利益的。

同期多一部大片,對整個影市有利,雙方的競争更多是良性的。

現在迪士尼意外地打退堂鼓,僅留下一部《新變種人》定檔8月28日,把戰鬥力轉向流媒體。

如此一來,華納對影市的信心便會大減。

雖然《信條》的檔期已經确定,8月26日至8月底現在海外先上,9月3日才在北美本土部分地區上映。但是誰也不能肯定,這就是華納的最終方案。

...

早在《花木蘭》确認放棄院線之前,華納母公司AT&T的CEO約翰·斯坦奇就被問到,《信條》上線流媒體首映的可能性。

得到的回答是,絕對不會。

這其實是不用問都能知道的答案。

《信條》導演諾蘭是傳統院線的守護者,除非華納做好了為這一部片子開罪諾蘭,失去他這棵搖錢樹的覺悟,否則同步流媒體上映的概率為零。

若不是諾蘭用自己的影響力幹預,《信條》可能老早就撤檔到明年了。

...

但眼看迪士尼用《花木蘭》先動了流媒體這塊大蛋糕,縱使成敗未可知,華納也得做出應對方案才是,否則自家流媒體HBO Max将會在流媒體戰争中吃了一個大虧。

應對的方案,唯有是拿同量級的電影到流媒體戰場。

《信條》是拿不得沒錯,那有沒有可能縮短窗口期呢?

票房能扛着疫情達到預期,諾蘭還有拒絕的底氣。萬一諾蘭也無法拯救院線,票房沒有回本的希望,那情況就相當微妙了。

約翰·斯坦奇對《信條》是态度堅決,對《神奇女俠2》卻沒有明确答案。

...

“如果情況繼續發展,有一些内容會面臨着選擇,我們會說可能這些片子适合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發行。”

他的這番話已經明确暗示,華納已經有做流媒體發行的可能。

《花木蘭》暫定9月上線,而《神奇女俠2》檔期在10月2日。

試想迪士尼的戰略成功,而《信條》無法讓院線複蘇,華納難道會眼睜睜地看着《神奇女俠2》也票房失利,又不顧流媒體戰場上的劣勢嗎?

在利益面前,華納并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

一旦連《神奇女俠2》也轉戰流媒體,那後面《007:無暇赴死》等片都将岌岌可危。

整個電影産業還能否恢複如初,就成為了一個很大的懸念。

...

③純屬偶然,還是颠覆電影發行的開端?

如果不是疫情的影響,像《花木蘭》這種好萊塢頭部電影,再等個兩三年也不可能會出現直接上線流媒體的情況。

疫情能盡早得到控制,無疑影院就能重新掌控電影發行的命脈。

相反,影院對長時間掉線,就難免會被另一種事物所取代,因為看電影已經成為了人類的一種習慣。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哪裡看都一樣。

更何況,在疫情沒有來襲前,流媒體就對影院的地位構成了一定威脅。

這等機會流媒體都不把握,更待何時?

...

最不樂觀的情況是,新冠病毒在疫苗問世之前,成為了一種常态。

那影院大概率會在與流媒體的戰争中敗下陣來,變成一種小衆化的發行方式。幸運的話會“小衆而高端”,隻有超級大片才有資格走院線。

樂觀一些,影院最終頂住了壓力,疫情過後,仍然是最主要的電影發行渠道。不過由于疫情期間,流媒體的發行方式得到了足夠的時間驗證,趨向成熟。

可怕的事情是,《魔發精靈2》、《花木蘭》等電影都證明了額外付費租賃模式的可行性,那結果就算不是颠覆行業,也足以構成改革了。

...

一方面電影公司不再會再讓所有電影走院線,而是讓合适的片子直接走流媒體;另一方面,原定的90天窗口期會有靈活的變動,除頭部大片外,其他電影的窗口期都有縮減的可能性。

北美最大院線AMC早前與環球影業達成曆史性協議,雙方合作影片(傳僅限高端付費點播)的窗口期縮減至17天,而AMC預計可分享提前點播的收入。

第二大院線Regal母公司Cineworld表态不接受這樣的商業模式,但如果人家AMC真的有賺不賠了呢?

也許這并不是壞事。

影院能夠和流媒體融合,而不是某一方幹掉另一方,對電影藝術來說利大于弊。

因為,一直難以得到投資的藝術電影,将會得到更多生存空間,乃至是複興的希望。

...

最樂觀的情況是疫情在今明年就徹底消失,那《花木蘭》流媒體發行這件事就真的是純屬偶然。

哪怕最終的發行效果還不錯,回歸影院是遲早的。

至少在中國市場這邊,流媒體市場難以入侵,《花木蘭》又是一部中國演員主演的片子,大概率還是能登陸中國影院。

影院恢複正常,那其他制片廠也沒必要拿自家的大制作去試水,流媒體最多也隻能成為一些票房前景不那麼好的片子的發行渠道了。

...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電影公司考慮最多的都是“利益”二字。

迪士尼官方說是說這次《花木蘭》進行流媒體發行隻是特殊情況,仍然會重視影院體驗。

但影院和觀衆都應該要明白,這僅僅是冠冕堂皇之詞。

情況要是繼續不樂觀,電影公司不可能會和影院共存亡。

隻要等到流媒體能帶來足夠穩定的盈利,甚至媲美院線,一場時代的變革在所難免。

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