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音樂課上看到發到的譜子是歌曲《送别》,這首歌一直從民國傳唱至今,傳遞着那延綿不絕的思念。我心裡暗自高興,這首歌可是從小唱到大的,我對此很熟悉,因此似乎一開始上課便沒了新鮮感。

後來仔細一看譜子上面的内容,原來《送别》這首歌是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于是我宛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在課餘之時便查看了簡介,這部電影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回到宿舍後發現下午沒課,喜出望外,找到《城南舊事》的資源便看了起來。

這是中國最幹淨的電影,它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這部電影是承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協助拍攝的,電影的主人翁是一個小女孩,父母為她取名為“林英子”。民國初年,英子一家從台灣搬到北京定居,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員,生活還算美滿殷實,小女孩林英子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活潑開朗的她特别喜歡出去玩耍。

...

一來是讀書的年齡到了,而來也是為了讓她安分一點,英子的爸爸媽媽盤算着送她去學堂。

而在她家所在的胡同裡住着一個瘋女人,這個女人的名字叫做“秀珍”。秀珍的丈夫因參與學生運動被殺,秀珍與丈夫有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的名字叫做“小桂子”。“小桂子”被秀珍的母親背着秀珍扔到了城根地下,但秀珍并不知小桂子去了哪裡,因此落下了瘋病,時常把“英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

因為秀珍的瘋病,所有人都不靠近秀珍,但英子不僅不怕,而且還很喜歡和秀珍講話交談。每當秀珍提到她的女兒“小桂子”,英子就特别想幫秀珍找回自己的孩子。

同時,英子在自己的院子附近有一個苦命的小夥伴妞兒,命運悲慘,以賣唱為生替養父家賺錢,稍有不慎便遭養父打罵,而且每天還要幹很多粗活,并且也沒有機會上學。

英子時常和妞兒在一起玩耍。一天夜裡,妞兒無法忍受養父的虐待而打算離家出走,并打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她說她是從城根底下撿來的,這時英子也想到了秀珍的女兒也是被遺棄在了城根低下,核對之後,英子發現妞兒身上有秀珍提到的胎記,那是小桂子身上的胎記,那一晚下起了大雨,英子連忙拉着小桂子去找秀珍,因此淋了雨,當看到秀珍與小桂子相認而團聚時,英子被感動了,開心極了,但是也因為淋雨而感冒身體不适。

...

秀珍母女想要離開這裡,去找小桂子的父親,但是卻在離開的當晚被火車雙雙撞死。而英子因為高燒暈倒了,醒來時已經搬了家,她的父母因為她上小學而搬到了廠甸。

來到了這個新的環境,她再提秀珍的事時,她的家人已經遮掩着晃過去了,所以英子對秀珍和妞兒已死的消息全然不知,她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很快和新環境裡的小夥伴成為了朋友,偶然在放學的過程中,因為幫朋友撿球而走進荒草叢中,意外撿到了最近報告丢失的古董,那是小偷的藏身之所,也是藏贓之地。

當她跑出草叢時她遇到了一個“陌生人”,并且回答這個人問題說東西是她撿的,然後給了“陌生人”這個物品,便跑了。

從最後這個陌生人向英子說的一聲謝謝,我猜想這個“陌生人”是便衣警察,這可能給小偷哥哥帶來危機之感。

...

自發現了那片荒草叢後,她總會跑到荒草叢裡,也許是好奇心使然,也許是她在尋沒有找到的球。

她最終與小偷碰面了,其實“小偷”很和善。英子看到了小偷藏贓的草堆,也不懼怕小偷。她們很快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小偷是為了供弟弟讀書才做這不光彩的勾當,弟弟成績很好,哥哥以此為傲。但因為自己盜竊而内心十分痛苦。

英子并沒有将他當做壞人,而且以“哥哥”相稱。兩人相處很友好,小偷對她也沒有戒備。

當英子聽到小偷被抓時,在捕獲的罪犯中看到了“哥哥”,她知道,自己又失去了一個朋友。

這可能是最開始英子将贓物交給“陌生人”所以給小偷漏了餡,也許終究是紙包不住火。小偷看到英子,英子也看到小偷時,小偷轉過了臉,低下了頭,英子忍不住哭了。

...

回來時發現正可以換物品,她要換一個小闆凳,她特别希望有一個小闆凳。最後滿意的帶着小闆凳回屋了。

那個年代,買東西可以用另一樣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去換自己想要的東西。英子不依不饒,最終媽媽給她換了小闆凳。

英子的家裡有一個保姆,我們稱她為“宋媽”,宋媽主要照顧英子和英子弟弟的飲食起居。宋媽很敬職盡責,帶孩子也帶的非常好。

宋媽也有自己的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宋媽的丈夫每年一次來城裡看望她,本來約定帶着孩子一起來的,來時卻隻有丈夫一人。

宋媽逼問丈夫,丈夫才道出了實情,原來女兒被丈夫賣給了别人,兒子也在前不久病死了。宋媽萬念俱灰,決定再也不回鄉下的家,她要給英子家做一輩子的仆人。

...

但是英子的父親卻在這時得了罕見的肺病而住進了醫院。英子去醫院看望父親,父親對英子談了許多,告訴她,“你已經長大了”。

後來,英子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為了節省開支,也就辭退了宋媽,宋媽最終還是回到了鄉下老家,英子家裡也沒有了女傭。

父親與英子陰陽兩隔,英子送别了宋媽,也送别了自己的父親,最後她和媽媽、弟弟離開了這裡。

影片就這樣結束了,一場又一場的送别,都參插了不同的情緒。第一次與秀珍和妞兒的分離,是英子坐在馬車上,背景音樂響起了《送别》這首歌;第二次與小偷哥哥的分離,是回到教室全班唱起了《送别》這首歌;第三次是同時與宋媽和父親的分離,背景音樂再次響起了悲傷的《送别》這首歌。

...

最後這一次的“送别”,不單單隻是送别了親人,還有英子自己的整個童年。分别本來就帶着感傷,而且世界芸芸衆生,大多數人避無可避。

童年時代的一次又一次分别,正是讓人長大的原因之一。在英子的童年世界裡,“送别”是讓她長大的全部。她感傷的淚水,她不舍的眼神,都記錄了這永生難忘的回憶。

當自己的親人離去,才發現自己身上有着觸摸不到的責任,這時,人就會一瞬間失去很多東西,也會在這一瞬間長大。

整部影片讓我觸動心靈的是林英子回答小偷哥哥問題的那一幕:

“英子,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一直搖頭,無論小偷猜自己是好人還是猜自己是壞人,她的頭都搖的像撥浪鼓似的。

小偷捂臉一笑。她開始回答他的問題:“我…,你…,我不懂,人太多了,我分不清,你分的清海跟天嗎?你見過海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

...

這多本真的回答,這答案來自内心深處最真實的世界。有人評論:“80年代的電影,畫面始終灰蒙蒙的,可是英子的眼睛是那麼明亮。她單純而清澈的眼睛看到了秀珍母女的苦難,看到了小偷的善良與無奈,看到了宋媽抛下兒女在城裡給人做老媽子的悲傷,看到了父親的早早離世。”也有人評論:“一雙明亮透徹的眼睛,看着這悲歡離合,平淡而略帶傷感的世界。”而我贊歎着:“這世間,誰又沒有如林英子般那雙明亮透徹的眼睛呢?早已長大的我們看到英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重溫了一遍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

《城南舊事》這名字,蘊含的感情本就頗深,而内容更是将每個人的人生都融入了進去,這正是我們感傷的真正原因。盡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涼,但我們終究可以帶着感恩向善及悲憫之心熱愛生活。願我們都不因時間而丢棄那一抹純真與善良,願我們都不要絕對的對待瘋子與乞丐,也不要絕對的定義好人與壞人。

仿佛耳邊又響起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于歡,今宵别夢寒……”。

《送别》,李叔同是個有故事的人,林海音是個有故事的人,林英子是個有故事的人,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人生來時是歡聚,唯有别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