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舊文,今年年初看完流浪地球之後就寫了,寫完也忘記了。前幾天看到騰訊視頻上架了《流浪地球》,忍不住又重新審視了一下,發出來。

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國并不是從來沒有科幻片,隻是近年來并無出彩之作,導演們也不熱衷于拍科幻片,觀衆也習慣了去看外國大片。科幻片在中國的土地上總是有種水土不服的嫁接感。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确實有過短暫的科幻片繁榮時期。我個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有《男人的世界》和《霹靂貝貝》兩部,即使前者是打着科幻片的幌子宣傳男女平等的思想,後者是披着科幻片外皮的兒童影片,但确确實實都是不折不扣的科幻片,同時期還有不少,不一一列舉。可惜的是,中國科幻片并沒有繼續高歌猛進,反而逐漸式微。
當下的科幻片,數量不多,質量不精。在騰訊視頻裡篩選内地科幻後展示頁面(部分)如下:


這些電影我看過的不超過兩部,圖中的評分并不是豆瓣評分,隻是騰訊視頻裡的評分,參考意義不大。其中有些還不能算是科幻片,隻能說是奇幻片、魔幻片或是動畫片。總的來說,就是佳作匮乏,挂羊頭賣狗肉,流于俗套,粗制濫造。口碑票房尚且談不上,就更不用提能引起多少話題與思考了。
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流浪地球》可以說是一針強心劑。對于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曆程來說,小破球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偶然是說,拍攝過程一波三折、資金短缺、無人可導,在個人意志支撐之下偶然成就了這部大熱的作品。必然是說,中國科技高速發展,經濟水平大幅提高,中國一定會在某個時間節點,重啟科幻片的大門。對于這部片子,過于苛刻沒必要,一味高捧也不理智,還是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來得更實在。
《流浪地球》被打上了導演郭帆的烙印,它的優缺點與郭帆自身的優劣勢一樣,十分明顯,且兩者互為呼應,也是情理之中。
先說好的方面。影片出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妥妥的大IP,拖着地球跑路的創意,讓見慣了大場面的好萊塢也目瞪口呆,硬核到崩牙。這樣前所未有的科幻故事,前所未有的交給了從未拍過科幻片的郭帆。會畫漫畫,懂平面設計的郭帆,将才能發揮的淋漓盡緻,他使《流浪地球》呈現出絕望又磅礴的美感,冷冽的色調高度契合主題。單從畫面效果來看,确實可以與好萊塢大片相媲美。

在此之前,郭帆已經在《李獻計曆險記》和《同桌的你》這兩部影片中做了過大膽的嘗試——将故事與科幻結合起來。
《李獻計曆險記》改編自同名漫畫:患有“差時症”的李獻計為挽救女友,不斷打穿遊戲穿越時空。同樣擔任導演的李陽是其原作者,原動畫作品僅20分鐘,将原作拉長為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劇本有着很大的硬傷:時間線淩亂,感情描寫多到流俗。最後隻看成片效果的話,也還算天馬行空,動畫場景的運用很自然,既達到效果,又節省費用,郭帆無疑是聰明的。
《同桌的你》把假想與現實糅合得很好,不同于大多數青春片那樣純叙事,他很大膽的用動畫特效來表現人物心理,畫面新穎亮眼。雖然影片時間跨度大,男女主感情鋪陳不夠細膩,特效與假想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對于郭帆本人來說,又是一次很不錯的嘗試。
可是郭帆這一次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流浪地球》也負重不堪。郭帆作為即将奔四的中年人,已經當了父親,比90後、00後受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情感價值觀的影響,同時又接觸過好萊塢式的工業電影模式,他希望能夠将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這顯然有些貪心,所以在《流浪地球》中呈現出一種尴尬而幼稚的情感表達——充滿了中二氣息的天真。事實上原著中并沒有這樣的情感羁絆,大劉冷靜而殘忍的在小說中表明,在地球的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倫理,原著的思想高度并未在電影中得以展現。額外強行植入的中國式倫理,雖然也是劇本的硬傷,但也不可否認導演對後期剪輯的把控失調。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情感插入或者是一種彌補或偏離。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化程度之低,已經嚴重影響了導演對于科技的冷靜反思與大膽前瞻,即便他是一位青年導演。技術可以通過學習飛速進步,但思想卻不一定跟得上。
我想引用《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中的一段話:
我對科幻電影通常抱着兩個期望:一時希望影片的故事情節能夠構成“思想平台”,由此引發不同尋常的新思考;而是希望影片可以拓展觀衆的想象力——哪怕僅在視覺上形成沖擊也好(比如像《星球大戰》那樣)。
《流浪星球》叫好叫座很大程度上源于滿足了第二條,拓展了觀衆的想象力。第一條,還差得相當遠,畢竟拼盡全力也隻能先把視覺效果做出來。
目前主流的看法就是,《流浪地球》瑕不掩瑜。畢竟是科幻片,情感部分尴尬就尴尬吧,畢竟科幻大頭做好了,就可喜可賀了,目前《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穩定在了7.9。可是如果希望中國科幻電影有長足的發展,就不能盲目欣喜于評分和票房。
好萊塢大片技術成熟,當他們的編劇和導演專注于打磨影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的時候,同時期的中國科幻片導演們,卻受制于低工業化水平,不得不更改劇本情節,削足适履,血淋淋的狼藉又怎麼會有觀衆買單。
中國并不缺乏文字科幻作品,但是改編成科幻片并非朝夕可成。喜好科幻片的群體在國内不算小衆,根據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爆紅,并不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結出的果實。原著中的世界觀和故事情節被大幅改編,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加上畫面夠大氣,想象力夠狂放,又是在春節檔上映,才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效果。
有了《流浪地球》做例,就有觀點認為中國不應該盲目效仿好萊塢模式,這是瞎扯。好萊塢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标準化生産模式,是一種團隊管理,并非僅僅是藝術創作。通過對團隊的統籌管理和對技術的大規模成熟運用,使得電影以工廠形式被生産出來,所以美國大片就更加倚重創意,倚重劇本,隻要創意和劇本過硬,那麼産出的一定是好片子。《流浪地球》整個團隊有七千人,這樣龐大的團隊要靠導演疲于協調,直線式管理模式枉費人力,效率低下,這樣下去就做不到高質高産。
引用郭帆自己在知乎上面的回答:在中國做科幻電影并不容易,這種不容易不單單是技術層面上的。我們電影行業的工業化還遠遠不夠,拍攝完成一部大制作的影片非常艱辛,從每個部門的組建開始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工業化就是把雜亂的東西标準化,從而對内容進行量化和拆分,之後才有分工。我們的創作方式非常不工業化,現階段,不管是導演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在拼盡力全力支撐這件事,這個支撐的過程,也是試錯的過程。我覺得,不管是我們這代人還是更新的一批導演,我們應該先把工業化的意識植入進來。或者說,現在我們還沒有資格讨論,我們該如何拍出“漫威”那樣的電影,先把最基本的完成,才有可能把我們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對電影來說,工業化是一個載體,如果我們連這個載體還沒有應用好,其他都是白費力。
電影工業化進程一定需要資本的大量投入和技術的精細化分工,技術上問題根本上還是錢的問題,資本卻要看市場的反應,市場好壞又依賴于電影作品的質量,但電影質量的提高又需要電影工業化的成熟。這是一個圈,必須有其中一環先做出改變,才可能使整個圈形成良性循環。《流浪地球》之所以矚目,也是因為它率先做出改變,開始推動這個良性循環。
從今年開始,一定會有不少資本湧向科幻電影領域,這可以促使中國電影工業化緩慢的開始推進。這是好事,盡管一定有一部分資本會虧損,有一些資本會消磨在制作周期中。有小破球名利雙收做例子,中國電影工業化就一定會有人開始做,做到什麼樣的程度,目前未可知,不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
科幻電影有很強的商業屬性,前期投入巨大,制作周期較長,是否能賺錢則要獨具慧眼,影視投資者不敢輕易觸碰,《流浪地球》也曾面臨過撤資危機。上映之後票房飄紅,各路媒體稱2019年為“中國科幻片元年”,如今2019年眼看要過半,中國科幻電影方面卻沒有什麼令人振奮的消息 。
郭帆導演還不算是成熟的導演,借着《流浪地球》的口碑,也火了一把,經驗彌足珍貴!也幸好是他這麼年輕的導演,還可以有很長的探索之路可走,還有可試錯的空間,或許他會親身經曆,甚至引領中國的電影工業化進程往前走,之後較長一段時期内,他執導的影片或許會成為資本熱門選項,希望他更進一步,也希望他這樣大膽的導演能多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