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了中國電影起步發展,這次時間推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地瓜帶你看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的中國電影。

了解中國曆史的人一定都會對中國上世紀三十年的遭遇扼腕歎息。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全面抗戰拉開序幕,左翼運動興起等一些關乎國家和民族危亡的大事,很少會有人能想到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會有怎樣的變化和發展。隻覺得那時候的中國是戰火連綿,無暇顧及其他。其實不然,這個時候,在這個特殊的曆史背景下,中國電影行業,同樣有着重大變化。

...

image

正是由于日軍大舉侵華,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喚醒了數以萬計國民的民族意識。廣大觀衆厭惡了那些逃離生活、逃避現實的鴛鴦蝴蝶派作品和武俠神怪影片,向電影界發出了夢醒救國的勸告。面對突如其來的行業巨變,中國共産黨也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黨組織組建了由夏衍、田漢等優秀文藝工作者參加的電影小組。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電影行業,創作出一大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優秀的作品。其次,黨組織努力通過各種方式,改造電影創作隊伍,加強了左翼創作力量。

...

image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共産黨如此重視電影行業,并為其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文化滲透、思想輸出的力量。就像五四運動時期為了宣傳愛國思想崛的精神,而創辦的《新青年》。

再舉個栗子(例子),就像,如果你從小看的都是美國電視劇、電影、動畫片,那麼你的思想随着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美式化一樣,也許一張嘴就是“oh baby,come on! I loveyou!”(啧啧啧,突然害羞,地瓜還沒對誰這樣過呢,羞羞)這些都是文化滲透的表現,是會随着時間流逝而被放大的。

接着,在“一二·八”事變之後,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左翼電影也迅速興起,湧現出了一批思想觀點鮮明、藝術上也有一定成就的影片。比如《姊妹花》和《漁光曲》兩部影片分别創下了連映60多天和80多天的記錄,在當時轟動一時。

...

image

中國電影在那時發展至此,已是有很大的進步,但絕不僅限于此。同時,還有默片藝術成熟和對有聲電影嘗試的交織與互動。上次地瓜有談到,電影初期都是無聲的,也就是默片,而在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就迅速向有聲電影進行嘗試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大改善了以往人們的觀影效果,為大衆也帶來了更好的視聽享受。

...

image

除此之外,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也逐漸走上曆史舞台。時代生活也真實地呈現在銀幕上。在左翼作家創作的推動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精神結合的作品也不斷被搬上大銀幕,展現在觀衆面前。當然,電影的發展也并非完全抛棄早先的創作,很多作品都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例如,最初的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影戲”也并非完全被替代。在這個方面,就不得不提到蔡楚生,他非常注意吸收鄭正秋等前輩創作中适應觀衆欣賞習慣的經驗,把為觀衆所喜聞樂見的叙事方式與新的電影表現手段結合起來,在他的影片中,既有嚴謹的情節線索和強烈的戲劇沖突,又不乏精彩的電影語言運用。與此同時,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也開始被運用在中國電影創作中。

...

image

說回剛才提到的有聲電影的出現。從1929年到1936年,中國電影經曆了約6年的時間才完成了從無聲到有聲的轉變,這是一個從技術到藝術各方面不斷探索的過程。從1933年開始,中國的有聲電影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不少剛剛步入影壇的青年藝術家開始創作了相當一批以配音樂和歌唱為主的影片。因此,無有聲語言對白的影片就開始出現了。在現在看來,這樣形式的影片依然略顯稚嫩,但在當時看來,已經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是很大的突破。

...

image

當然,電影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整體的發展和變化。後來,在戰時和戰後各個時期以及蘇聯文化影響下,中國電影也出現了不同時期的變化和各自的主流方向。再後來“文革”時期,中國電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出現大蕭條現象。直到後來“新時期”(1976年~~1989年),中國電影才開始恢複并快速發展,有了回春的迹象。

在此時,也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導演,如黃建新、田壯壯、姜文、馮小剛、陳凱歌等,他們時至今日依然活躍在影壇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這段時期,從老導演的新成就到中年導演的成熟再到青年導演的崛起,是一代又一代電影人在背後為中國電影行業默默無私的付出。

...

image

直到現代,21世紀的今天,提起老一輩導演的經典作品,還是可以讓人拍手稱絕。你最喜歡的導演是誰呢?你最欣賞他們的哪部作品呢?五一回來,地瓜與你細細盤點那些大導演的經典之作!

文字來源:地瓜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