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其中一種叫做水,水是生命的起源。最初形成的地球上是沒有液态水的,後來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卻,開始形成了原始海洋,當時沒有任何生命體的存在。空氣中充斥着水蒸氣,CO2等大量還原性有毒氣體,大氣運動,雷電比現在劇烈的多。

...

Jack的弟弟誕生了,Jack從未見過嬰兒,所以感到好奇,嘗試用手去觸碰嬰兒。好奇是大部分動物所具有的特質,影片在這裡與之前在恐龍世紀一隻恐龍對趴在小溪旁的同類感到好奇并觸碰對方形成了對應,反映了很多生命通常是具有好奇心的。當然也可以把恐龍的行為歸于“征服感”與“憐憫,但如果是這樣生命這個定義也許就不那麼浪漫了。

...

第三個兄弟降臨了,接下來就是屬于三個孩子的玩樂時光了,以Jack為首的三兄弟逐漸長大,他們還養了一條狗。很多時候他們都在小河裡遊泳,在淺水灘奔跑,揚起水花,深黃的陽光照在上面,生命的時刻,永遠屬于三兄弟愉快歡快玩耍的時刻。

...

關于愛與信仰,父親是一個愛家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父權至上,對子女期望很高的人,他相信野心和鬥争才是成功的正途。Jack在小時侯就對父親的愛産生過抗議,他覺得他太粗暴,他本不應這樣對待他們。他想讓父親走得遠遠的,而且最好去死。父親因為弟弟在飯桌上說了句:“Be Quiet”就對弟弟大打出手,在與父親對話時必須稱其為sir或者Father…… 這些都說明了父親的嚴苛,而這也是Jack抗拒父親的愛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傑克已經步入青春期。

...
被孩子砸碎的玻璃

...
幸災樂禍的孩子們

他開始和一群夥伴到處遊蕩,去砸别人的門窗,偷采還未成熟果子,把它們踩爛。Jack開始對女人有了極大的好奇心——青春期到來的正常現象。他偷偷溜進了鄰居家,無意中從衣櫃找到了一條白裙子。接着經曆了一些事情後,他感到羞愧又緊張,跑到小溪邊,把那條白裙子扔進了河中。在對Jack進入青春期的描寫特别到位,當然很多鏡頭都有些許隐晦,而這種隐晦也很好的展現了青春期的私密性。而在此期間Jack的弟弟去世,給Jack蒙上了一層心理陰影,這很難讓人接受,尤其是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

父親的粗暴,母親的溫柔不為,目睹了饑餓,痛病以及死亡之後,Jack的心理受到了創傷,而且開始漸漸迷失自己。懷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存在,他開始質問上帝:

“讓我不和父母頂嘴,

不讓我說謊,

讓我感激所擁有的一切。

你居住何處,

你在看我嗎?

我想知道你在哪,

我想見你所見。”

該去治愈的傷口,上帝卻往上撒鹽。萬物皆有一死,沒有什麼東西是會一成不變的 。

愛他的母親這樣說:“扪心自問,生命之路有兩條:一是順從天性,随性而為,二是風度高雅,嚴于律己。但若要有風度就無法事事順心,而你要選擇自己的路”

...

《降臨》也在某一層面上表達了這一意思,而這層意思似乎因為《降臨》本身是服務于另一個中心主題而被沖淡了。但“愛”與“生命”這個主題依舊在《降臨》這部電影中顯得尤為重要。

...

Louise獲得預見未來的能力,她發現自己無力改變,于是Louise做了同樣的選擇,因為隻有時間的流動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關于她女兒的命運,Louise自己也欣然接受,她愛自己的女兒。當她告訴Ian自己有預測未來的能力以及女兒的不治之症,Ian選擇與她分手。這關乎選擇與承受,這也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沒有這些,生命便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
Louise坦然接受命運

《降臨》的最後,Louise問Ian:“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人生,從始至終,你會想改變嗎?”Ian回答說,也許我會更多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吧。

《生命之樹》要表達的也是如此,享受生命,讓所有人意識到我還活着。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在影片開頭便讓觀衆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是随性而為,還是風度高雅,嚴于律己。 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後者。但若要有風度,就無法事事順心。孩子們通常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這就意味着他們會失去瘋玩,在街道上搗亂的自由。 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可以嚴于律己,這樣孩子就可以少受苦難,重蹈他們的覆轍。但這種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是不是過于強求了?

愛沒錯,但愛的方式錯了。

愛本身也是一種信仰,如果連愛都做不到,那生命還擁有什麼呢?

愛讓生命完整。愛構建生物,愛讓生命繁衍,愛讓生命成長

成年後的Jack生活得并不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靈魂,卻又不知如何找到,就像沙漠裡找不到躺在教堂中的新娘。Jack像無頭蒼蠅一樣在社會亂撞,他期望改變這個社會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頭來卻是空想一場。他開始思考小時牧師在教堂說的話:在宇宙的宏圖中,是否存在者爾虞我詐;是否存在着長生不老,是否有不朽般的存在。小時候的Jack又怎麼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呢?

Jack要找到比金錢與權力跟重要的東西,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點。Jack的心裡一定想過“自己相信上帝嗎”諸如此類的拷問,而他覺得自己失去了太多,但約伯也離上帝很近,困擾無孔不入,無所不及。無人知曉悲傷何時到來,約伯也不知道。在那刻約伯被剝奪了一切,他知道是上帝剝奪了這一切。所以即使一無所有,他也沒有埋怨上帝,往事一幕幕重現,他能看到上帝那給予的雙手,可他沒意識到那雙手也意味着收回。

最終Jack明白了這個道理。他開始意識到,無法改變社會的原因是,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于是,傑克開始換了一種眼光和角度來看社會。從新的角度看,社會裡充滿了奇迹、珍寶和無雙的事物。傑克已經準備好了去原諒自己的父親,并且即将開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與過去的一切和解

而在故事的最後,Jack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上帝之手,他理解了真善美,Jack最終發現,他的認知的起點就來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學校。在家庭裡,他學習到了關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識的起源,以及如何對這個世界施以博愛。

《生命之樹》進一步探讨了生命與信仰的意義,泰倫斯馬利克宏觀而又神秘的隐喻力量貫穿全片。Jack的成長是生命的象征,在生活中他質疑過信仰的存在。在成長中他被家庭所傷害,成年後Jack經曆了一段失魂的時期,後來他明白改變自己的看法和學會去愛才是解脫的辦法,要收獲快樂,隻能去愛。于是最後Jack選擇信仰愛。

《降臨》的最後,路易斯問伊恩,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一生,從始至終,你會想改變嗎?伊恩說:“也許我會更多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吧。”

最後,不管怎樣,請享受生命,享受這份禮物,享受被愛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