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是一部獲得了奧斯卡的新聞題材的電影,沒有過度的渲染以及刻意凸顯的戲劇性情節,鏡頭随着報社小組以逐層遞挖的形式一步一步把一件涉及整個宗教群體的亵童内幕曝光出來。宗教在西方社會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這個新聞本身對宗教人士的沖擊甚至可以動搖他們最根本的信念,這則新聞也獲得了普利策獎。

圖片發自簡書App
站在一個非宗教人士的角度,我從這部電影裡所關注到的是更加現實一點的問題,整個社會其實對這些亵童神父們其實是有所感知的,但是他們都選擇了三緘其口,在宗教裡會有這樣的現象,在社會裡可能更多。這是為什麼?

圖片發自簡書App
跟着記者們的腳步,展現在鏡頭面前的相關利益群體,除了顯而易見的惱怒和抗拒之外,還有幾處細節其實更引人深思。在記者和受害者組織的負責人進行訪談時,記者見到這麼多資料時非常驚訝,但負責人說這些資料早在上個世紀就寄給你們過;在記者們找到亵童神父的代理律師時,律師一開始極其不配合,臨到最後卻告訴記者他早就給過他們名單;最後聚焦組組長去找某領導簽字,某領導說現在才來往我頭上扣屎盆子,早幹嘛去了?組長啞口無言。這個新聞其實在很久之前報社就收到過相關信息,但從來沒有人注意到過,或者說從來沒人關心過。媒體的忽視也間接促進了受害者的沉默和社會的沉默。但這就能說媒體不負責任嗎?也不盡然,電影裡在起始部分就通過聚焦小組組長告訴觀衆他們每跟進一個新聞就要花好幾個月。隻是這個新聞在一開始的時候真的太小了,小到他們都無法注意,更不要說報社的讀者能不能夠注意了。記者們本身是在完成工作,而工作就需要效率,需要結果,一則小新聞和突發的轟動性事件相比起來,确實太微不足道了。從另一方面來講,記者們同樣身處于這樣一個封閉而盲目的社會環境裡,要讓他們注意到這則小新聞裡的異常也的确不如從外地調來的“局外人”輕松。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情節就是“浩克”大叔在手握勞拉的渎職信件又不能馬上曝光時的暴怒,那是成千上萬個被亵渎的孩子啊,在人們信仰的聖地裡發生這種事,誰會不憤怒?可是社會的普遍沉默又是那麼殘忍而真實。
群體是一個極具感染性的結構,多數派可以吞噬少數派那點可憐的呼喊,哪怕呼喊留下的是血淋淋的痕迹,尤其是群體本身的從衆性質,會使得在一個封閉群體裡權威即正義,從衆導緻人們盲目。電影裡有一個片段:女記者去采訪一名亵童的老神父時,驚訝地發現老神父對自己的行為無比坦然,在他的眼裡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自己也曾受到過強奸。由此可以看出在這個老神父幼小的時候,宗教體系裡的群衆已經對亵童行為變得十分盲目了,而這個環境又對這個老神父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同樣的,群衆本身的力量也無比強大,它甚至可以和整個權利體系對抗,哪怕這個體系本身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在聚焦小組深挖整個新聞的過程中,他們受到的阻力不僅來自大權在握的利益相關集體,也同樣來自社會、來自群衆,但是記者小組尤其可貴的職業精神帶給了無數受害者以希望。他們為群衆發聲,也鼓舞着群衆為自己發聲。電影結尾辦公室此起彼伏的熱線,就是他們的新聞報道所激起的群衆的心聲。
媒體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大,媒體的責任也遠比我們以為的要重要,它能讓少數成為多數,讓弱勢成為強勢,這是整個社會賦予它們的最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