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是關于種族歧視的走心之作,也是音樂題材電影的佳作,講述的是托尼和古典鋼琴音樂家唐的故事。一白一黑,穿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種族歧視的重災區,受着不公待遇。在他們碰撞的人生中,鋼琴演奏飽含感情,暗流湧動,音樂的力量貫穿整部影片,一路的憤怒與悲憤最終都化作了溫柔的聲音,打動人心。
在影片中,音樂完整的融入電影的情節與情緒之中,而非隻是作為陪襯。從影片的細節來看,利用多種音樂,構成聲畫統一的相互關系。當作為黑人的雪利在商店想試衣服,遭到商店老闆的拒絕時,唐憤怒的轉身離去,并在托尼無奈的轉身走到門口時,激烈的音樂由弱變強逐漸響起,轉到雪利彈鋼琴的畫面,鏡頭一步步的向前逼近,一陣急風驟雨般的音流洶湧而至,音符的節奏無法控制,壓抑的憤怒無法克制,最終踏入高潮,以強有力的重擊而結束。這段音樂與情緒的表現達到了高度的和諧,是唐的自我發洩,開始轉變的推動力與爆發點。同時,這種無源聲音向有源聲音的轉變,更加凸顯了憤懑的情緒。
再者,鋼琴的樂符是表現情緒的手段,也是表現主題的一種形式。這段旅途有笑,也有傷。可貴的是唐在路上一直行走與堅持。當唐眼含委屈的吼出我不夠黑人,不夠白人,不夠男人,那我是什麼時,他細膩的,脆弱的情感再也無法隐藏,雨水充斥在昏暗的夜裡,滴滴打在唐的心裡,他在大聲控訴這不堪的境地,這也影攝出他孤獨的隐忍,尋求認同感與直面的勇氣。這一聲聲嘶吼,使托尼一時無法釋懷,音樂淡淡響起,久久不停,是在和托尼一起傾聽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敏感的神經。此時,暈黃的燈光,也在刻意營造悲傷又溫柔的氛圍。音樂與環境音,畫面相契合,宣洩出影片暗藏的情感,渴望的尊嚴與平等。此外,《綠皮書》更像是一部關于尋找自我和自我成長的電影,這部電影恰恰是抓住了種族問題中的最關鍵的一個問題,“自我”。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有勇氣去追求真正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如果畫面與音樂的融合給人以極度的舒适,而聲音與畫面若即若離,平行而走,往往也能表達更多的内容。《綠皮書》的故事徜徉在連綿的公路上,城市裡,浸泡在音樂裡。藍色的老式汽車行駛在漫漫銀灰長路,落葉紛飛,褪去嫩綠,妻子和朋友高談闊論丈夫的書信。而他們穿梭,演出在一個又一個城市,相互敞開心扉,似一對歡喜冤家。音樂輕柔而歡樂暢快,卻飽含溫情的力量。多個獨立的畫面與音樂配合,構成和諧的整體,打破畫面時空局限,在叙述推進劇情的同時,讓音樂散發出更迷人的魅力。這種令人愉悅的感覺,是他們在維護捍衛自己的權利以及對于别人歧視眼光的戲虐。影片給人溫暖、美好的希望和力量,引人思考與向善。
導演在《綠皮書》中運用了超過十五種音樂,每一個音樂的呈現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形式與意義。每一次雪利在台上台下的不同待遇,都成為他出現在小酒館的契機。在那裡,他第一次用别的品牌的鋼琴演奏,第一次給大多數黑人演奏,一首技藝精湛的古典肖邦鋼琴樂是他演奏古典樂的心願,一首原汁原味的爵士樂是他融入黑人,被其接納,體現勞動者與精英平等地位的曲調,橫亘在他們之間的籬笆消失了,這點燃了影片的的高潮,音樂的符号在這時被摧毀,本身就沒有國界,地位之分。這樣的和解也不單單是人物角色的和解,更是代表平等權利的旅途并不遙遠。
總之,電影将音樂很好的融合,讓他散發更大的魅力去打破歧視這一主題的嚴肅與刻闆。電影作為現代藝術遊走在曆史的創傷,斑駁的記憶之間去折射人性的騷動,而音樂以溫情,激昂的音符一次次的敲擊人的心靈深處,帶以溫情或震撼。這部公路文藝片,借助鋼琴的美妙旋律,打開了唐和托尼的心靈之窗,沖破隔閡,有面對的問題勇氣,唯有抗争,才能赢得真正的尊嚴。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