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嘈雜的教室,懶散的陽光,學生們嬉笑、打鬥、玩鬧,眼神裡充滿青春期的叛逆與不屑。聽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校園青春片,當畫面色調漸漸改變,背景音樂變得愈發詭異,讓人莫名壓抑。電影以老師森美的告白開始:自己的女兒愛美被害身亡,她查出兇手正是班裡的兩個學生A與B,她在他們倆的牛乳裡面注射了因患艾滋病而過世的愛美的父親的血液,她的告白結束,影片《告白》就此開始。
當她的愛有多深,恨也就有多強烈(森美篇)
丈夫因為感染HIV病毒,被迫與她離婚。女兒也就成了她全部的寄托,她把所以的愛都給了這個不幸的小女孩。有一天,當她把女兒接到學校的醫療室不久,發現女兒失蹤了。等她再次見到女兒時,已經是一具屍體漂浮在遊泳池。警察最終将這一切定義為意外,并結了案。經過一番調查,她發現這并非意外,兇手另有其人,正是她的兩個學生,但由于法律對未成年的保護,她拿他們沒辦法。難道隻有隐忍下去?喪女之痛無時不撕裂着她的心,而且看到那兩個學生毫無悔改之意,她覺定展開她的複仇。她以嚴密、高明的手段,且不觸碰法律的情況下,完成了她的複仇:三個人的死去,兩個人的發瘋,以及另一位老師的前途盡毀。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一個人自備到失去理智,他将如何殘忍(直樹篇)
他屬于學生中比較弱勢的群體,沒有人願意和他玩,性格孤僻,被人欺淩。突然看見一個人主動願意和他玩,内心的喜悅難以言表。身邊不乏像直樹那樣的人,長期作為媽媽眼中的好孩子,在學校卻是一個被任意欺淩的人。因為一次小的懲罰就懷恨于心,被别有用心的同學利用,最後釀成大禍。主動和他玩的人沒有真正把他當朋友,他隻是計劃裡的一部分,那個可怕的殺人計劃,他依然是别人眼中的次貨!想殺人的最後沒有成功,作為别人眼中次貨的他卻完成了。他想告訴别人:他不是次貨!他親手殺害了森美的女兒,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圖片發自簡書App
漠視自己的生命,也漠視他人的生命(渡邊篇)
對于一個從小失去母愛的孩子而言,母親的關注就意外着一切。他漠視生命—自己的命,别人的命,全都不重要,他隻想要得到被敬重母親的注意。他是一個天才,從小就能發明創造許許多多工具。聰明反被聰明物,對社會有益的得不到關注,受關注的是那些令人發指的壞人。他開始尋求新的方法,甚至不惜以殺人作為手段。母愛的缺乏和人格的喪失最終将他推向深淵,“沒有人告訴我殺人是錯誤的”,沒有人告訴他善于惡。他強大到可以輕易去殺一個人,卻膽小到害怕得不到母親的注意!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似暗黑,其實内心住着善良(美月篇)
看似成熟、内心陰暗并失去生的希望的她,其實是善良的。她崇拜殺人犯,内心卻同情弱者;她收集了各種毒藥,卻從來沒有勇氣。或許就是青春期的通病,内心充滿叛逆和自我矛盾,總想成為特别的那個自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得到注意,去迷戀那些看似瘋狂的事,愛情或死亡。她自以為了解渡邊,想在他心裡占有一席之地,然後渡邊心裡隻有他的母親。她最終因觸碰到渡邊心裡最不該觸碰的東西,慘遭殺害。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你從整個事件走一遍,或許你才會明白重新做人的意義。對于向渡邊和直樹的複仇,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殺人誅心。我一直認為,對于悲痛的事,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她的複仇,或許過于偏激,但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麼呢,是對法律的控訴還是對人性惡的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