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會犯錯,教父也不例外。
江湖人稱“二代教父”的Michael Corleone,在家族的危急存亡之秋扛下重責,用血腥手段完成了家族事業的擴張。
為此,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孽,付出了家庭破裂的代價。
他想要重新贖罪,想要彌補,想要力挽狂瀾。
一直都是如此,卻總是不能得償所願。
《教父3》,是他的最後一搏。他要Corleone的姓氏徹底擺脫黑幫的标簽,他要自己的孩子都走上正途,他要赢回本屬于自己的人生。

這也是“幕後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最後一搏。
70年代,他憑借兩部《教父》電影名震天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變成了一個好萊塢大導演,就如同Michael Corleone成長為教父一樣。
到了80年代,科波拉電影開始一蹶不振,既無藝術成就,也沒有票房成績。負債累累、無可奈何的科波拉隻能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教父”這塊金字招牌的身上,如果失敗,他的電影人生可能就會就此完結。
這時他的目标已經不是超越系列前兩部作品了,資方派拉蒙所給到的時間和資源注定了《教父3》的上限。
步入90年代,各種爆米花大片排山倒海,黑幫電影不再是市場的寵兒。馬丁·斯科塞斯精心打造的《好家夥》花費2500萬美元,最後隻是賣了4600多萬的票房。
所以《教父3》的制作環境是遠不及兩部系列前作的,創作的方向也因此截然不同。

科波拉一直都認為《教父2》已經把Corleone家族的故事講述完整,拒絕了不知道多少次派拉蒙拍第三部的邀約。要不是他在80年代栽了跟頭,那教父就不會有三部曲了。
也許是上帝想要繼續看,于是大手一揮,逼着科波拉去搞出一部系列終章。那時科波拉意志消沉,但他仍有着一絲骨氣,直接否決了派拉蒙找其他人寫的劇本。
他無心再去講一個宏大的黑幫故事,像什麼CIA聯合Corleone家族刺殺中美洲獨裁者的點子,早已不合時宜。
他覺得《教父3》能做的,僅僅是抒發和補充。
抒發自己失意多年的情感;
補充Michael Corleone的角色弧光。

于是電影便和前兩部系列前作有着明顯的區别,與其說它是系列最差,真不如說是“系列另類”。
第一是故事線更加簡單明了,科波拉在一連串的票房失敗後終于懂得了照顧觀衆的感受。當然,另一方面原因是劇本創作的時間不足。
《教父》講了黑幫鬥争,權力交接,家庭教育等内容,涉及人物多達數十人;
《教父2》更加複雜,内鬼線和政治線并駕齊驅的基礎上,還插入了大量的閃回,片長202分鐘真不是蓋的。
《教父3》回歸到了工整的線性叙事,主要講的事情隻有三件:
Michael Corleone想要通過宗教路線完成對家族的徹底洗白;
以及他的家庭矛盾;
大哥Sonny的私生子Vincent和Zasa的黑幫内鬥。
能左右劇情的主要人物也就10個左右。
Michael陣營,一家五人,加上Vincent六人;
Zasa陣營,Zasa一個;
“叔父”陣營,Altobello一個;
宗教陣營,兩個神父,外加一個意大利财團代表Lucchesi。

第二是宗教戲份的增加。
“教父”一詞本身就來源于宗教,不過一直等到《教父3》,梵蒂岡、教皇、神父這些元素才被真正融入到了劇情當中。
然後電影也從對整個美國社會及政治的批判,縮小到了對教會與财團勾結貪腐的批判。
但道理都是大同小異的,都有種想表達白道有時要比黑道更黑的意思。

第三是Michael Corleone的情緒與态度。
前兩部電影裡的Michael年輕有為,即便不那麼願意接手家族事務,他也還是認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迎難而上,該冷靜是克制,該出手時就是一場血腥屠殺。
《教父3》故事發生在《教父2》的20年之後,Michael被歲月磨光了鬥志。他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去争鬥,而是為了可以不再争鬥。
他不想再采取暴力手段,徒增罪孽了。

科波拉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Michael的身上,他們都是想要擺脫自己的宿命,彌補往日的過錯。
科波拉把他的電影都搞砸了,連累他的家人一起窮困潦倒,他必須做點什麼,拍《教父3》就是他的救贖。
Michael染上了血債,妻子Kay畏懼他,疏遠他,兒子Anthony有童年陰影,不願繼承他的事業,隻有女兒Mary和妹妹Connie願意留在他身邊。他必須徹底清洗自己的血債,才能赢回整個家庭的和睦。拿下“屹立”集團,就是他的救贖。

和科波拉不同的是,Michael的過錯是被迫犯下的,他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命運的無情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更極緻的體現。
當他發現商戰比黑幫鬥争更陰狠,意識到還是要用狠招的時候,臉上寫滿了憤怒和無奈;
當他糖尿病發,和紅衣主教告解的時候,臉上塗滿了煞白與悲痛;
當他祈求Kay的原諒的時候,臉上灑滿了懇切和自憐。
《教父》系列本質上是屬于Michael的故事,一個好人陷入到罪惡之中的故事。科波拉希望電影是表達“惡有惡報”主題的,而非黑幫做慈善講義氣,殺了人就不用償命。
犯下了罪孽就要接受懲罰,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懲罰Michael不是法律,而是命運,在下達屠殺令的時候,他不知道命運已經剝奪了他的生命主權終身。
他終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終究要走上一條孤獨的道路。

《教父3》中他無時無刻都承受着折磨,來自對手的,來自家庭的,來自自我的。
然而科波拉覺得還不夠。
他要在最後給予Michael暴擊傷害。
《教父》系列三部都是從群戲開始,在平行剪輯的殺戮中結束,非常地工整而有力。
唯獨《教父3》還有留了個後招——Michael受到了最為直接的懲罰。
比皮肉之苦要痛不知道多少倍的精神暴擊。
從無聲的呐喊,到喊出靈魂的呐喊,阿爾·帕西諾為這個角色畫下了一個撕心裂肺的句号。

這是一位黑幫老大的崩潰,也是一位父親的崩潰。
他想要重新贖罪,想要彌補,想要力挽狂瀾。
一直都是如此,卻總是不能得償所願。

科波拉要比Michael幸運多了。
《教父3》最終拿下了全球1.36億美元票房,排名年度第16位,并提名奧斯卡7項大獎,科波拉總算是赢回了大制片廠的信任。
隻不過他在1997年《造雨人》後就退出了影壇,2007年又帶着《沒有青春的青春》慘收兩百多萬票房後,基本就沒怎麼拍片,處于半退休狀态了。
即便如此,奧斯卡還是在2010年給他頒發了終生成就獎。
他已經完成了Michael沒有完成的個人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