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号,上海17歲少年和母親争吵後跳橋身亡,網上關于誰的過錯分成兩派争執不休,人人都是陪審團成員,人人都是法官。隻是事發後再争論是誰的錯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隻會加重對當事人的傷害。我認為更應該探讨的問題在于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引導孩子們心理健康成長。

今天重溫《放牛班的春天》,結合時事談談影片中放牛班案例關于孩子教育的現實意義。

...

影片采用倒叙回憶叙事結構,全片情節都是馬修老師的日記内容。那是1949年的一個春天,在那個春天,馬修改變了60個孩子的一生。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特别是家長,老師這樣負有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之責的社會角色。

片頭有段皮埃爾與佩皮諾的對話:

"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皮埃爾感歎道。

"隻不過50來年而已。"佩皮諾微笑回道。

直到片尾,皮埃爾讀完馬修的日記,"我的童年浮現,攫住了我的喉嚨"。這一段微妙的表達了一種人生的無奈,再難忘的一段人生,也隻是人生的一段,特别是當成為成人後,面對事業,家庭,社會的繁雜事項,童年美好往往便沉入記憶深處,如果沒有找到鑰匙,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打開,形同忘記。有時便忘了來處,身外精彩紛呈,心中孤單寂寥。希望以後,我也能說出"隻不過50來年而已"。

...

回到劇情,馬修音樂事業處處碰壁,49年1月15日來到一家位于塘底,提供矯正教育的問題青少年寄宿學校當學監,相當于現在宿管加政教處主任。除了問題少年,學校裡還有一些因為二戰産生的孤兒。

這所學校的主要資金來源于一位女伯爵的贊助,管理者是校長哈杉。哈杉可以說是全片中的反派,片尾馬修被辭退評價哈杉為:一個沒能力又極度惡毒的人。

我認為馬修對長的評價有失偏頗,校長說自己"從沒想過要來到這個地方,要成為教育家,有更大的抱負,不想在這埋葬一生,不喜歡做殘暴的看守,但總得有人去做",他看似在嘲諷馬修位卑權低,實際是自嘲,多年教育途中的坎坷和孩子的頑劣,磨去了他的初心,磨滅了他的耐心,他對上級卑躬屈膝,對孩子"犯錯-懲罰"。馬修說他瘋了,他回了一句"我累了",此刻的他,身心俱疲。

校長是《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典獄長和《飛躍瘋人院》裡的瑞秋院長的混合體,也是生活中某一類型家長的化身。他竭力維護秩序,不惜僵化秩序,利用秩序牟取私利,面對頑劣反彈的孩子,他隻會用"犯錯-懲罰"這樣簡單的應對邏輯來處理。

這一點,很多家長也是執行着這樣的簡單邏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維持秩序,犯錯即懲罰,不轉換為孩子的思維去看待問題,不追問該行為後的心裡動機。最後和校長一樣在雙方的碰撞中身心疲憊。而在影片中,也有一個孩子從房頂一躍而下。

...

馬修來到學校,是什麼讓他和這些頑劣的孩子打成一片,變成朋友,成為他們尊敬,愛戴的老師呢?

第一、拒絕套用"犯錯-懲罰"的簡單邏輯。這個邏輯有錯嗎?不,它本身沒錯,但校長一直用錯了。犯錯了,是該懲罰,但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知錯,改錯。如果能通過其他更溫和的手段讓犯錯之人知錯,改錯,那麼就沒必要再使用懲罰了。

另外,要達到這個目的,也得弄清楚孩子為什麼犯錯。馬修在知曉勒蓋萊克弄傷門衛馬克桑斯後,做的不是告訴校長,關禁閉,而是讓孩子去照看馬克,讓他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從而知錯改錯。

...

"他會死嗎?"當馬克病情惡化送去醫院後孩子這樣問馬修。

"不會的,醫生會救他的。"馬修抱住偎在他懷裡的孩子安慰道。

第二、不告密,成為孩子的自己人。校長揪出惡作劇始作俑者的手段是告密揭發,隐瞞連坐。這明顯是戰争的遺留物,也是大人的惡習。而馬修幾次為孩子們保密,逐漸取得孩子們的信任,并以此為條件規範孩子們的行為。

對于老師,倘若知道了孩子犯錯,就隻會告訴家長,那麼孩子對你隻會有畏懼和敵視。對于家長,如果孩子主動承認錯誤,還是先一頓臭罵,那麼下次就不會是孩子自己告訴你的了。

第三、分化刺頭,建立威望。他将皮埃爾畫成小醜就是如此。教育中,雖然要和孩子做朋友,但也還是要在孩子心中建立威望。

第四、發現孩子們的長處,鼓勵,激發他們的興趣,并培養他們的興趣。片中是音樂,生活中就多了。正如馬修讓孩子們寫的職業願望。亞裡士多德認為"淨化"是通過音樂或其他藝術,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洩而達到平靜。

影片中孩子生活在校長的監獄式管理中,違背天性的生活隻會激發出他們頑劣的一面,而馬修帶來了音樂,淨化了他們,使他們對美好産生了的興趣,投入了精力。這也淨化了馬修自己,他也發現了孩子們的美好,有動力繼續下去,使孩子們變得美好并影響他人。

...

第五、耐心。馬修一開始也很絕望啊,面對60個問題青少年,誰不腦闊疼......說出教室"安靜"一點,那"安靜"句句都是有氣無力的無奈。但也是使他堅持并發現了孩子們的美好。

人,不但可以控制自己,還能影響他人,尤是是父母與子女,師長與學生之間,影響力更甚,教育從來都是一件用心才能做好的事,播下種子就不管,除了極少數,大多數收成都不會好,亂管也不好。這其中,還得有方法論的支持,更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者雙方的交流與探索,尋找最适合雙方的方式。

從片中來看,我讀出的便是作為教育者,還是得學會轉換思維,用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打交道,多點耐心,擦亮眼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善良,美好,興趣規避掉痛苦,頑劣,自棄。

片中孩子們的頑劣不堪,其實多是父母,社會,學校造就的。刻畫清晰的是皮埃爾的戀母情結和喪父自卑;蒙丹的被歧視造成的内心軟弱和外顯仇視,暴力傾向;佩皮諾的親情缺失。

生而為人是幸福,也是無辜。既然是父母帶他來到這個社會,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能在這個社會健康的生活和發展。看街上的大胖小子們,身體供給是過甚了,心理供給就不得而知了,依照上海事件個例,心理供給渠道是不暢通,高能耗的,猶如生鏽的自來水管,本是送去純淨飲用水,擰開龍頭卻是污水排出。當下,學校課業如同房價越減越重,升學壓力也不斷提升,老師,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調節和支持工作,值得全社會認真學習和考量。

...

最後,我把你當老師,你卻想當我爸,好氣哦。另外,今天理了一遍才發覺,《三傻大鬧寶萊塢》和這片子好像。但你看不管人家抄襲也好,緻敬也好,《三傻大鬧寶萊塢》都拍得那麼好。再看看......哎,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