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是孩子,所以熱淚盈眶 ——《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講述了在20世紀中葉的法國,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來到鄉間的教輔院,用愛與音樂打開了一群問題少年封閉心靈的故事,同時也讓溫暖治愈的音樂留在了世界觀衆的記憶最深處。
2004年該片一經上映就受到法國觀衆的極度喜愛和認可,成為當年法國最賣座的電影作品,同時也在世界範圍内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和影迷。影片曾獲得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最佳原創歌曲,高口碑、高贊譽。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展開,音樂老師馬修的一本日記将觀衆帶入那段珍貴而溫暖的回憶裡。為人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校長用高壓殘暴的手段管治學生,而得不到理解關愛的孩子則以惡作劇來報複,老師和學生之間充滿了矛盾和對抗。沒有愛的教學,宛如無水池塘,終将群鮮枯竭。這或許就是這座教輔院被稱之為“池塘之地”原因。而曾經發誓不再作曲的馬修老師,為了給孩子們燃起理想和希望,在懷疑和阻撓中重新創作,組織合唱團,用愛與包容、鼓勵和認可慢慢感化着這些内心脆弱、渴望得到愛的孩子。過氣的音樂家、一群被視作不可教的“頑劣之徒”,在這座被陽光和希望遺忘的池塘之底,開始了一段彼此救贖和成就的時光。


“永遠不要說永遠,總有事情值得嘗試。”這是影片中馬修老師說的最讓人感觸的一句話,這是他所堅信的,也這樣做了,像火種一般,點燃了孩子的心靈之火。當搭載孩子感恩之情的紙飛随音樂緩緩旋落,馬修老師的内心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滿足和欣慰,這群池塘之底的孩子懂得了感恩,更心懷希望,還有什麼比拯救心靈更有價值的事情呢?
影片雖以教育和師生關系為題材,卻不落俗套。不喊口号,沒有刻意标榜師德學風,給人一種春風化雨般的感動和教化;看似描述了一個邊緣化的群體,但又不過分悲情沉重,反而讓觀衆在不經意地落淚中獲得絲絲慰藉和共鳴。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在世界範圍内産生如此大的影響,其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它喚醒了我們每個人内心最柔軟、最珍貴的童年記憶。

我們曾是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有難忘而一去不回的學生時光,當那蕩滌心靈的歌聲響起,遙遠的記憶也慢慢變鮮活,師生之間的愛和溫暖、同學之間的友誼,甚至是那份不被理解的傷心和冷漠,讓觀影的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
有的人或許就像影片中幸運的“皮埃爾”,有幸遇到像馬修一樣的老師,善解人意、願意聆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也可能是長期得不到關心,被大人放棄而走向歧途的“孟丹”。很多人甚至在看完影片後感慨:如果當時我能遇到這樣的老師,我現在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曾聽一個朋友講過這樣一段往事:小學的時候,班裡有一位男生小傑,因為學習不好,不太聰明,很多老師也不喜歡他,所以總是受班裡其他男生欺負,人變得很膽小自卑。後來,來了一位新班主任,她跟别的老師不一樣,對小傑很關心,也特别注意去引導其他學生的态度。她讓每個學生輪流當一天班長,包括小傑。還讓他當生活委員,每次值日做的不錯,都會誇獎他。過了一段時間,班裡男孩子便不太欺負小傑,而他也漸漸變得有自信,主動幫班裡做事,主動給班級的花園澆水,這位班主任也會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他:“你們看,咱們班門前的花長的多好,這都是小傑的功勞啊,我們大家都應該謝謝他。”這個時候,班裡所有人都為小傑鼓掌……
小傑是幸運的,遇到了一位好班主任,真心對待每一個人,重視每一位孩子。盡管不能讓他一下子考第一名,但對他的尊重和善良,足以讓他在以後的日子裡想起小學的時光,是開心和快樂的。這個班級的所有人也是幸運的,感受了善良,也必定學會傳遞善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美好的童年記憶,而那些被忽視的兒童,往往會認為世界是冷漠的,周遭的人都是充滿惡意的,當他們遭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時,也總會低估自己獲得他人幫助與善意的能力。懷疑、咒罵、歧視、錯怪、不公……大人們任何一個不當的言行都可能毀了一個人的童年,甚至成為一生的陰影,長大後一旦回想起來,還是讓人心緒難安,不能釋懷。
所以,當我們看到電影裡的孩子遭遇校長簡單粗暴的對待時,總是感同身受,憤憤難平;而當善良的馬修老師出現時,内心的渴望也被再次喚醒,曾今的遺憾随着劇情的發展變得更為強烈,我們多麼希望這樣一位人師就出現在自己的童年歲月裡,而在此刻,或許也隻能借由影片獲得一些慰藉。
哲學家盧梭曾說過,“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
的确,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人指引方向,教我們分辨善惡,需要有人給予内心力量和希望。也希望可以在任何時候,長大的我們都能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懷念童年,追憶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