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12月20日,《葉問4:完結版》在澳洲首映了。
從2008年上映的《葉問1》至今,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10年。
雖然我曾看過前三部,但說實話,記憶裡的印象已然模糊,可這并不影響我對《葉問4》的觀影感。
- 本文涉及少量劇透,大家可放心觀看 -
提到葉問系列電影,很多人都會期待他的“中國功夫”,想看他打拳,而内心潛意識已經判定這又是一部以“愛國情懷”為主題的電影。
怎麼說呢,愛國是必須的,打戲肯定也是這部劇必不可少的,但是這部戲更吸引我的,并不是葉問的身手不凡亦或他一腔熱血的愛國主義精神,我更愛的是“葉問精神”:溫文儒雅又不卑不亢,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不能忍,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


01十年傳奇,最後一戰
如果你想看有大篇幅的刺激、武打等場面,那麼這部片子可能達不到你的預期,武術對打畫面沒有很多,大概三到四處,但該出手的時候,他們依舊是拳拳到肉。
如果你更願意去感受葉問的生活和感情(精神)世界,那麼這部片子可能會觸動到你。
而我,喜歡後者。

會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人喜歡中國功夫,有人喜歡葉問,有人喜歡甄子丹,有人喜歡情懷......
我之所以會去看,是因為單純喜歡甄子丹的演技,也喜歡葉問的能文能武,張揚卻也内斂的性格。
“中國功夫”并不是一味的用拳頭說話,戰勝者為王,也需要得體的武德修養。雖然在文戲方面,甄子丹沒有劇烈的表情波動亦或突出功夫能力,但是眉間擺動,嘴角肌肉的抽搐都很好的表現的葉問的内心波動。
在面對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對手”面前,葉問絲毫不會退縮,反而遊刃有餘,這樣的表演形式真心圈粉。

有網友會說,《葉問4》就是《葉問2》的翻拍,故事劇情和框架并不出彩,就像是新瓶裝舊酒,喝起來難有回味。
不過以我個人觀點來看,我不同意。
因為編劇也是完全照顧到了人物時間線,這時候的葉問已處于晚年時期,身患癌症,所以再厲害的武術宗師也抵不過疾病和衰老,更抵不過時間的力量,所以電影中是能給到打戲,但比前幾部的打戲,則顯得不夠猛烈。

葉問是英雄,但不是“無所不能的英雄”,他也會被打到,也會狼狽,但他不會被打敗!
02
鐵漢柔情的父愛
我會覺得最後這部完結版是最突出人物情感線的,雖然有些故事情節容易被猜到,但整體比預期想象好,沒有過于浮誇的表現形式,故事反而返璞歸真,回歸家庭,從側面暗喻來反應精神。

晚年的葉問,已經褪去來巅峰時刻的光環,和大部分家長一樣,一切為了孩子,雖然是名人,但對于自家孩子,他也有家長都會面臨的責任感和焦慮感:
-在國家面前,他絕對不低頭,不服軟,不容許任何人诋毀或者污蔑中國。
-可他為了自己兒子能夠在美國上學,他卻願意放下面子,到處尋求幫助。
-他還會在即便兒子不理他不接他電話的情況下,依舊準時給他打電話......
自己被查出身患癌症,他隻想為兒子做更多的事情。

想必你身邊也有朋友抱怨過:我和家長沒話說、他們不理解我、他們不愛我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其實這隻是愛的方式不對,沒有家長是不愛孩子的。

葉問一開始的教育方式一定會引起部分觀衆的共鳴:這不就是我家長嘛。葉問的孩子從電影開頭就表示:“你永遠都不會支持我,我做什麼都錯”,兒子想學詠春拳,但是葉問卻不允許,因為他自己經曆過,他知道這條路的艱難,所以不願兒子去觸碰,但是兒子是不理解的。
葉問的自身能力和名氣都很厲害,他得到了所有人但尊重和愛戴,卻得不到自己孩子的理解,直到最後,他也在其他孩子的面前看到了自己教育上的弊端,他學會了試着讓步、學會改變,最終和兒子溫馨和解。
故事的結局,在空蕩蕩的房間,他們一起圍在木樁旁練習詠春拳,彼此都沒有說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

相比武術對打,導演把更多的精力和細節放在了“父子情”上面。在一些刻闆印象中:習武之人都是用拳頭說話的,他們并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而電影卻用似水柔情方式表達了這種情感,這樣“克制式的父子情”在最後實在過分抓人了。
誰都有第一次做孩子亦或做家長的時候,互相成長、學習才是最好的相處模式。
03甄子丹和葉問互相成就
用“不卑不亢”、“随和儒雅”來形容也葉問也是相當準确了,愛家愛國,博學多識且為人低調謙卑,這樣的男人在當今社會都是很容易讓人心動的。
葉問之所以身在海外能和外國人無障礙交流,也是因為他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小念的是香港的貴族學校
一代宗師在這部戲裡做出了最好的告别,十年時間過去了,葉問這個角色和甄子丹互相成就。
對于包括我在内的絕大多數觀衆而言,熟知葉問這位英雄人物是因為甄子丹,愛上葉問也是因為甄子丹。

總之,不管是葉問成就了甄子丹,還是甄子丹成功塑造了葉問角色,這點都是讓人心生波動的。
這部戲,真的穩。

///
最後,
再給大家透露一點點,
這部戲裡還會看到“李小龍”哦,
有打戲,
很燃很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