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骨之戰》出了兩季,它是《傲骨賢妻》的衍生劇。《傲骨賢妻》這名字有點傻乎乎,但是似乎又想不到更為合适的譯名。“I have fought the good fight,i have finished the face,i have kept the faith",這部的劇名更貼切。
一如既往的好看,這才是大女主正确打開方式。相比之下,國内的職業劇拍的叫什麼鬼?主角群像樹立與多線推進是最重要的特點,難得的是條條線都合得起來,沒有非黑即白的天真,從另類右翼思想到競選和金融危機,還有種族歧視,涉及話題嚴肅也有普世性,關注點犀利無比。
60歲因為對朋友的信任面臨破産、失業、分居,人生觸底的Diana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打得蕩氣回腸。《傲骨賢妻》和《傲骨之戰》立意重點都在描述女性覺醒。節奏感铿锵有力,個個角色都鮮明有趣。
因為政治正确和小資思想被低評分真的很讓人奇怪,民主和共和盡管都是口号,也不妨礙你立了标杆做理想。有理想總比沒有理想的好,還是這麼宏大的理想。當然,第二季川普總統被黑的太多有點兒審美小疲勞。
愛情故事在《傲骨賢妻》裡大費篇章,這部裡面基本是佐料。這也是一部分觀衆抱怨劇悶的原因。Diana衣品依舊在線,氣場無敵。和彈道專家Kurt糾糾纏纏,終于在第二季最後開始徹底和解。Lucca和Colin是典型的歡喜冤家,看着Colin的藍眼睛不由自主就想去磕這對CP的糖。
這部劇值得你沐浴更衣去看,太燃了。開頭的片花就極具視覺沖擊力,所有東西和秩序都在破碎,從完整到虛無。做睡前消遣不适合,會看得人熱血沸騰。
最難能可貴的點,在于女性真正的自由獨立。A姐再獨立,社會定義的身份還是Peter的妻子,甚至工作的初始機會,也是靠了Will的推薦。而這部劇裡的三個女主,從開始就獨立存在,不依賴與别人的關系得到身份認同。她們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也隻是自己。年齡差距很大,也有不同的背景、知識結構、生活階級以及信仰,但是各自活出了各自的精彩。
最像女主之一的女配小可愛Marrissa,得到自己的工作,是在Diana 和老闆面前自薦,說我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在後面的幾個案件包括老闆博斯曼遇到槍擊的時候沉靜機敏,發揮了關鍵作用。對于自己想要的,無論是工作和男人,她都積極主動,毫不畏懼争取。野心放在男人身上是褒揚,放在女性身上,往往就是貶義。這并不公平。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女性的話語權有了提高,仍有太多的困境需要突破和改善。重男輕女,以前或許在農村體現的明顯,可現在即便是身邊受過高等教育的同事朋友,也有生了兒子的,聊天中有意無意地帶出優越感,這可是給誰誰家做了大貢獻啊。男人這麼說也就罷了,做為女人還這麼講,好不打臉。又不是家裡有皇位要繼承,就算要繼承,英國的女王傳了一世又一世,也把國家帶的好好的啊。
作為女性,到了一定年紀,身邊人都會催婚,再不找嫁不出去了啊。比起嫁不嫁的出去,能不能經濟獨立養好自己才更重要吧?注意,養好跟養活完全兩個概念。覺得孤單想找個伴兒就結婚,結婚前不評判好是不是利大于弊會不會降低生活水準絕對是考慮不周詳。
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那麼多,可往往不加評判就被社會加到物化的女性角色身上了。職場裡設定性别限制更不用提。這樣的形勢下,太多女人在自我評價與社會要求的夾縫中生存。要做點事情,付出的代價絕對是男人的幾倍。不管是社會生活還是個人生活的差錯,都可以怪到母親或者妻子的角色上去,即使出現偏差,試錯的成本也天差地别。
怎麼争取話語權?文化大背景迥異的情況下,當然是自己獨立相互扶持。強者才有話語權這句話放在男女身上都适用。如果是手心向上亦無獨立思想的附屬乞求者,怕失去的畏懼讓你會自動閉嘴,不去讨論話語權,還暗暗責怪要話語權的女人太多了讓身邊男人反感。看吧,我們都是西西弗斯,推着巨石上上下下,總也沒有盡頭。
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裡這麼說的“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着;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隻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千萬不要,力量需耗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比如,讓自己變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