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是熒幕上的永生花,悲劇是它的養料。故事講得好,這朵花就好看,可惜《喜寶》是朵假花。

----到底該怎麼講少女悲情?

上一次看到爛的這麼全方位的片子可能好幾年前,那時看到爛片都懶得坐到結束,或馬上寫長文讨伐。這麼久了,坐電影院看完一整部這樣的電影卻讓我有種親切感。

我沒讀過原著,所以可能評價得更"一般觀衆"。喜寶據說是一個唾棄自己的、桀骜、脆弱的少女,反正我看郭采潔時還以為她演喜寶媽,不過選角失敗是其次。

這片最爛的地方是服化道和剪輯(是說這兩點爛得比較突出)。

通篇下來,我完全get不到故事究竟發生在哪個時代。故事開場就是現代化的大别墅、飛機艙--結果郭采潔給你換上舊時代的洋裝,連口紅的塗法也是老派的少女,好那我就暫定為80年代吧,比較接近了--結果最後大小姐在2020年的寫字樓上班,黑人問号,搞半天這是架空背景嗎。至于場景布置就更别提了,兩場跨度可能有十年的訂婚宴連布置、樂隊都不變一下,美術當觀衆是傻逼嗎(還真是)

故事的沖突設定,連大二的戲文學生都可能比這好,又是心髒病自殺、又是槍擊情敵,悲劇一定要靠悲劇的情節才能凸顯嗎?我不喜歡蔣方舟,但她很久之前提出一個觀點,放在這用一用"真正的悲劇往往不是突如其來的"(原話我給忘了,但我覺得是這個意思),刻意制造出來讓人物不幸的悲劇是編劇的悲劇。何況,你畫面那麼豐富,台詞卻包含信息量太少,難免蒼白。可能為了襯托姜喜寶的悲,導演也是冥思苦想很久,最後決定讓她手中時刻不離酒杯,那麼大一個杯子是想讓郭采潔戴頂安全帽嗎,沒必要時時刻刻喝酒,真的。把酒杯比喻成貧富差距的界限未免也太幼稚了,和《寄生蟲》裡用氣味有的一比。

至于人物台詞、行事動機、轉場的處理,我無力說了,可能導演是想早點和投資方交差吧,辛苦他,也辛苦我。

如果能講好、講完這個故事,其實就可以達到悲劇的目的了。男女之事的底色本就足夠悲涼。

描述貧苦少女的選題在影史裡一直挺多的,不缺借鑒。這個貧苦不僅僅是經濟上窘困,也可以是少女傷痕累累(或渴望受傷)、等待被愛救贖(或再也不期待愛),甚至是乳房的貧瘠,總之有很多種形式。

“我不介意出賣我的青春。青春不賣也是會過的。“ 姜喜寶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是姜喜寶。

她是愛勖存姿的,卻沒奢望自己會被珍惜。少女面對大自己很多的男人時往往有種自以為通透的覺悟"我不是他第一個女人,也不是最後一個,或許我正和另一個不知名的女孩分享他的愛,或許。"本就是無需徘徊的事實,非要以漫不經心的口吻對新情人道來,那就是少女對舊愛的陳述和自欺欺人。她太年輕,經曆太少,沒有預知未來的魄力,覺得自己的愛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愛的能力需要休整,其實勖存姿才不是她最後一個男人,或許也不是第一個,但她知道這點也開心不起來。您說,又不是馬拉松,非要争個先來後到幹嘛呢。勖存姿也沒必要總強調自己很老,這種台詞多了隻是煩,就為了告訴觀衆"别走開,憋下尿,因為我快死了。"

少女的靈氣也不需要硬靠文鄒鄒的台詞來交代。《白色婚禮》裡的女主都不堪成那樣、沒讀幾本書,也沒阻止人家靈氣、慧心逼人。退一萬步,光是美,站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也比這好,郭采潔在這點上其實是可以符合氣質的,但導演沒用上。

勖存姿對她唯一的要求也很迷惑"我隻想要你多愛我一點,别離開我。"他已經預判少女會不愛他、離開他,這是他活這麼久清醒的認知,因為這些事發生的概率太大。他已經失去了小夥子的心氣外貌,所以似乎沒有被更稚嫩的眼睛愛上的理由,勖存姿們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會拿錢當借口"我沒什麼好讓你愛的,但我可以跟你做交易。"交易可以有很多,不一定是金錢,女方沒有的東西通通可以是流通貨。可一旦勖存姿說出來,隻會讓這些事加速提上進程。男人表現自卑,是會讓愛自己的女人害怕的,尤其是剛成為女人不久的女人。即使姜喜寶一開始是真喜歡他,也會因為這般唐突後退幾步,打擊美女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隻誇她美。給錢就是這個性質--她也預判勖存姿不愛她。她深信他與他的判斷,她從不輕易懷疑,所以你說,如果他倆分道揚镳,是不是情理之中?

雙方都覺得自己夠不到,才是這段關系悲劇的來源。告别都是告自己。

如果編劇能把這些掰開講,講細一點,人物會立體很多,不然也不至于影院裡氣氛總是那麼歡樂。"我想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很多很多錢也是好的。"這句話本身沒什麼好評價的,少女的夢呓而已,尤其是匮乏的少女。《情人》裡的少女比較好,愛和錢都有,名和利也都不缺,除了她,我真沒見過結局更友好一點的類似角色,好像少女天生應該成為羔羊,這一符号已經上百年。希望未來有破除的一天。

人固有一死,那又怎樣;人逃不過愛,那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