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颠倒,我會給你懷抱。——《小情歌》

如果你對去年的《你的名字》有印象的話,一定記得細膩如電腦壁紙般的動畫場景,和少男少女之間悱恻、深摯的羁絆。

沒錯,還是那個新海誠,他來了,他帶着新作《天氣之子》來了。

這部電影在日本上映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立刻拿下了當周的票房冠軍、随後的日冠軍,并成為日本今年票房最高、最熱門的電影。

延續了一貫的清新風格,《天氣之子》仍然講述了一對看似平凡、卻擁有不可思議超自然經曆的少男少女之間,深刻隽永的情感。

看完之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新海誠,還是那麼任性和少年氣。這部電影從形式到内涵,都仍然是充滿了少年氣的電影。

...

一  (以下涉及大量劇透)

故事開始于15歲的少年帆高離家出走的冒險。他一個人悄悄離開了老家離島,坐船前往東京。在船上,他被一個陌生大叔搭救,大叔還給了他一張名片,讓他如果有困難就來找自己。

少年想在偌大的東京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來談何容易,他沒有栖身之所,又沒有學生證。想打工,都找不到肯錄用的地方。就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麥當勞打工的小姑娘送給他一個漢堡包,溫暖了他的心。

他鼓起勇氣找了船上的陌生大叔,來到了一家不寫正經報道的雜志社編輯部。這裡有大叔和他的侄女(男主一直以為是大叔的情人)。妹子熱情奔放,胸部和性格一樣豐滿。

他們一起去采訪一些奇奇怪怪的人,靈媒啦,寺廟裡的僧人啦,然後寫一些都市怪談之類的報道。男主就這樣暫時安頓了下來。

此時東京出現了明顯的天氣異常,雨一直不停歇,夏天像秋天一樣冷。

一次偶然,男主遇見了麥當勞送漢堡的少女,并且從不良場所老闆手裡面搭救了她。危急時刻,男主用撿來的槍對天示警,才從老闆手中逃脫。

他們跑到了一個廢棄的大樓裡,在這裡男主第一次發現女主原來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晴女。女主隻要祈禱,天氣就會短暫放晴。(陽光的鏡頭真的很美)

男主一想,可以用這個能力賺錢呀。于是拉女主一起,做了一個祈求晴天的頁面,女主次次靈驗,于是财源滾滾,生意不斷,他們掙了不少錢。

在這個過程中,男主知道女主18歲,帶着年幼的弟弟,兩個人在東京艱難地生活。為了養家,才不得不到處兼職。

就在他們生活變好、準備收手不幹的時候,女主告訴男主,每祈禱一次,她就會消失一點。就在那一天晚上,警察上門盤查男主離家出走、以及手上的槍是怎麼回事,女主姐弟也被發現未成年人沒有監護,可能會面臨拆散。為了躲避麻煩,大叔也解雇了男主,讓他以後不要再來了。

一瞬之間,過去苦心構建的美好夢想,就像泡泡一樣破滅了。

那麼,少年少女最終會走向怎樣的命運呢?

這正是本片最大的争議點之一。

...

新海誠的作品一向以小清新見長,善于描寫青春少年少女之間朦胧又細膩的情緒,被說成是“每一幀截屏都可以作為壁紙”。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也不例外,在電影院的大屏幕上看效果還是十分震撼。

深藍色的城市天幕上,綻開美麗的煙花,五光十色劃過天空,在虛無的空氣裡面綻開成完美的圓球狀。我最喜歡這一幕,很美。

此外,電影中對自然景觀、世界與地球、海洋與天空的诠釋,都一如既往地美麗、壯麗而細膩。

下雨的街道,雨水打濕窗沿,水裡面遊動的透明小魚,夏日清新美麗的翠綠色,陽光的燦爛與壯美,積雨雲的宏大,整個天空、整個宇宙的玄妙,都被融合進大片大片的色塊裡面,構圖幹淨、精巧而壯麗。

都市的陰沉、高樓的陰森、寒冷的壓抑和溫暖陽光的壯美,意象叠出,不斷交彙、碰撞,整個鏡頭語言、色彩跟主人公情緒推進的呼應十分巧妙,氣氛渲染非常到位。當然這也是新海誠電影一貫的長處。

...

還有一處我印象深刻的鏡頭是主人公騎着自行車在盤山公路上疾馳,那一幕公路在眼前不斷展開、不斷轉彎的鏡頭,令人十足有身臨其境之感。

說到故事,那倒是跟畫面語言形成了一定的反差。看完之後,你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去年的《你的名字》,因為都是同樣的一個調調,《天氣之子》的節奏甚至更加平淡、緩慢而日常。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神隐和找尋的主題依然貫穿始終,故事的模式老套到有一點膩味。

如果新海誠的确希望自己的電影超越上一部的話,我覺得從這個角度講《天氣之子》并不算成功。

...

如果導演想的話,故事好像可以往更大更深的方向拓展,如果人們知道了犧牲女主可以帶來好天氣,他們會怎麼做呢?到時候男女主又該怎麼辦呢?

當然新海誠的電影是不會處理這種問題的,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保有清新、優雅、私人化的氛圍。

作為世界系的故事,女主角的一舉一動都跟世界的生死存亡緊密相連。可是,男女主人公在掙紮過程中所忍受的痛苦和煎熬,僅僅被歸于你和我兩個人之間。

硬要扯上整個世界作陪,結果并不比在鄉下田野中展開的日常系小故事來得更加深刻,“世界”在這部作品裡的位置就很微妙而尴尬了。

并不是說他們一定要拯救東京,一定要苦大仇深,而是,當你有這種能力的時候,你的煎熬痛苦,必然包括了是否犧牲自我、是否拯救大衆的這樣一種沉痛的思考,無論你做出何種選擇,都有其重量。但身處事件漩渦中心的男女主之間,考慮得最多的還是“我不能沒有你”這種程度上的感情,似乎有點清新得過了頭。

女主作為晴女,應該是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是核心關鍵所在。但是她的性格和作為,都沒有在故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是更像随波逐流,犧牲與不犧牲,好像都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一樣。

一年以前,女主獲得了晴女的能力,又在這麼缺錢、缺錢到要去不良場所做女招待的程度,難道她沒有想到過用晴女的能力來賺錢嗎?為什麼一定要等男主出現了才這麼做呢?

另外,女主說自己熱愛晴女的工作,但她心裡很清楚這是以自己的犧牲為代價的。女主明明知道自己的弟弟非常年幼,不可能離開自己的照顧,卻任性去做晴女,讓自己消失?作為一個關愛弟弟的姐姐,這一點也不符合女主的人設。

陽菜在做“晴女”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于是為此犧牲自我。這一選擇是悲壯的、具有意義的。但後來帆高不顧一切,沖上雲霄去找她,希望她回來,她又一言不發,選擇了跟帆高走,是為什麼呢?電影始終沒有給陽菜的做法一個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和交代。

按理來說,女主這樣少年早慧、嘗盡生活苦楚的女孩,不應該還是這樣一種傻白甜的形象。她一個人帶着弟弟輾轉,還能住得起一間像模像樣的屋子,還能以女主人的姿态熟練地料理家事,說明她的成熟超越了其年齡。當然她還小,對小孩子的要求不能太高,但她至少也是一個幹練的、聰慧的、堅強的女孩,這樣的人,在此種選擇面前,難道會沒有一點思考,而人雲亦雲嗎?對于未來的生活,她會沒有一點想法和計劃嗎?對于弟弟以後怎麼辦,她會一點都不考慮嗎?男主想要晴天,她就犧牲自己,男主想要她回來,她就回來了,也沒說句話?那麼她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

新海誠鐘情于“世界系”的故事,由來已久。所謂“世界系”,是日本動漫中的一種題材,一般講述有超自然能力的女主角,和能夠扭轉局面的男主角相遇,共同改變世界的故事。在“世界系”的故事中,世界的變化與主人公緊密相連,可能會随着主人公的願望、情緒而發生劇變。比如,耳熟能詳的《涼宮春日的憂郁》《魔法少女小圓》等,都屬于世界系動畫。

在這部電影裡,女主角陽菜的祈禱,能夠讓陰雨連綿的天氣暫時放晴,她犧牲自己可以改變天氣,都屬于“世界系”的設定。在這樣的故事裡,主人公的痛苦與掙紮,也就必然與世界的存在與毀滅發生關系。

然而新海誠是少年氣的,故事的情節和深層次的内在表達也是少年氣的,因為隻有少年眼中的世界才有可能是輕飄飄的。在整個故事中,所謂的世界隻是你我二人愛情的一個注腳,一個承載物,我們為了自己的愛情改變之,都是可以輕而易舉被原諒的,而且這個後果也是隔靴搔癢的。這麼輕的世界隻有在美好的想象中和少年人的幻想中才會存在。

新海誠說自己想要有點新意,做一個關于任性少年的故事,他們堅持自己,為自己的想法負責,改變世界也在所不惜。這沒有任何問題,但問題在于他們沒有承擔後果,電影也不會讓他們承擔後果,甚至不會告訴我們這樣做還有什麼後果,不然的話,電影就不美了,不清新了。

單看生活任何一個美好的側面,它當然是美的,但導演把沉重的那一面藏起來了,他無力展現。

少年氣的人或者會喜歡這部電影,但我似乎已經過了這樣的時期了。

我欣賞的是,任性,而還能承擔這樣做的後果,明白這件事的代價,但依然無悔。不過呢,這早已經不是新海誠電影所能表現的内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