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說做人要有風格呢,把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情,做到極緻就是風格。王小帥是有風格的導演。

從《我11》到《闖入者》,再到《地久天長》,都是現實題材,講的故事都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故事。

要知道,在中國,文藝和政策挂鈎可不容易,尤其是一些不太能講的大問題,比如這部《地久天長》就側面的寫了計劃shengyu。當然,計劃shengyu不是重點,但計劃shengyu肯定是這個故事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


...

故事前半部分都是在講劉耀軍和麗雲家的悲劇:

一、才上小學的獨子劉星在水庫淹死;

二、閃回講述,幾年前麗雲的二胎,被計生幹事海燕強行流掉,還失去了生育能力;

三、企業改制,夫妻倆雙雙下崗;

四、離開傷心地去往南方重新開始生活;

五、養子叛逆,離家出走。

光說悲劇肯定不行,總得給人一點希望,

在後半部分,來了兩個若有還無,若無似有的希望。

一是,劉耀軍摯友沈英明的妹妹,也是當年在廠裡的女徒弟:沈茉莉。來南方找他,彼此,劉耀軍已老,沈茉莉離婚,兩人在賓館裡犯錯誤,沒想到,一槍即中,沈茉莉懷孕了。劉耀軍最終沒有同意把孩子生下來,但沈茉莉态度暧昧,依依惜别,去了美國。

二是,叛逆養子,浪子回頭,回家找劉耀軍夫婦。此情節安排在影片結束時,是對這對苦命夫妻的一份慰藉。此時,摯友沈英明的老婆,當年抓麗雲去流産的計生幹事:海燕。病故。劉耀軍回北京看望老友,也看望早逝的兒子,在沈英明和妹妹沈茉莉視頻中,劉耀軍發現沈茉莉的兒子是個混血兒,臉上的表情從激動、緊張轉變為失落、平和,反映了人物内心情緒的複雜。就在此時,他接到叛逆養子回家的電話。

以上是主要情節。

你可能會說,這麼簡單的情節花了三個小時,誰有耐心看完啊,是的,如果你不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對現實有一些關注的,

對電影有一些熱愛的,

對别人的故事長期保持好奇的。

否則,你可能堅持不了。

雖然是現實題材,但劉震雲說過,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是純粹照搬現實的,如果有,那也不會有人看。哪怕是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呢。

此片的藝術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故事講述的方法。時不時的閃回、插入,算是比較常見的叙事方式了,小說也常用這種方法,最近看任曉雯的短篇《冬天裡》,也是用的這種不停的插入、閃回的方法,把簡單的劇情變得複雜和緊湊,讓人有讀下去的欲望,同理,電影也一樣,非線性的講述,巧妙的拼接。雖然你知道這是技巧,但不好意思,你就是拒絕不了。

二是,戲劇化情節的加入。徒弟沈茉莉多年後來找劉耀軍送子,但被他拒絕了。養子叛逆離家,在影片确認莉莉兒子與自己無關時,養子又适時回歸,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安排在電影中,給平淡的故事情節加了兩個波峰,此起彼伏,你來我往,讓絕望的家庭也有希望,讓觀者的情緒也随之起伏。

還有一些用心的小細節:沈英明和海燕年老後的一些對話,也夾雜着對政策的反思,當然是點到即止。電影中的老物件:三陽,磁帶,紅領巾,筒子樓。讓我可以真切的回味那個年代。

王小帥的良心之作,值得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