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xt Time 下次吧(2019)

導演:孫恬歌

編劇:孫恬歌

主演:Oriana Bustamante/Özen Fidan/Wenyi Wei

類型:劇情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片長:10分鐘

劇情介紹:一家打烊的餐廳,一對剛分手的情侶,一名第一天上班的服務員……故事從此開始。

預告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OTA4MjU4OQ==&mid=2247484099&idx=1&sn=8a9bcb212e8ab186da8c3b0c29840925&chksm=fbb40671ccc38f67dc35c95c5dd4bfcb17d78d43913e2ba1a2017b51461a6219241e51a63419&token=1655303760&lang=zh_CN#rd

Tiange Sun: "Next Time"
孫恬歌:下次吧

一次偶然的機會旁聽了孫恬歌的電影課,于是在FRONTIER前沿視覺的邀請下,孫恬歌來做了這一期文字專訪。她是FRONTIER前沿視覺“專訪系列”中第一位來自電影領域的工作者。

孫恬歌2014年被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專業錄取,畢業後在紐約工作了一段時間決定回國發展。相比起FRONTIER前沿視覺的往期受訪者,孫恬歌可以被稱為剛剛開始實踐電影理想的新鮮血液。

專訪中,她講到自己小時候對影視的喜愛,到一點點走上實現最初夢想的道路。經過紐約大學4年的電影教育,孫恬歌已經擁有相當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雖然畢業後走出象牙塔要面臨種種現實的制約與挑戰,但她依然在路上。


...

FRONTIER前沿視覺  對話  孫恬歌 


FRONTIER前沿視覺 簡稱“前沿”

孫恬歌 簡稱“恬歌”


前沿 :能否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恬歌:我叫孫恬歌,上海人,畢業于紐約大學,目前在北京從事影視相關工作。我覺得我的個人經曆也沒什麼特别的,但是這篇采訪可能會比我寫3000字自我介紹都更能介紹我。

前沿 :是什麼契機讓你決定來美國學習電影?

恬歌:來美國讀本科其實是一個早就做出的決定,初中一畢業就開始準備了。電影專業倒是一直有些搖擺不定,因為當時家裡人很怕我學了這個會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很看好影視行業,所以申請大學的時候有一半的學校都申請的是基因工程。不過後來剛好申請上了NYU,家裡人一看覺得你自己瞎折騰看起來也還行,就同意了。


...

前沿:從很小就知道自己喜歡電影,并決定以成為導演為目标嗎?

恬歌:也不算很小吧,大概是初中的時候開始有這個明确的想法想當導演的,但是那個種子其實很久以前就種下來了。我小時候特别沉迷于古裝電視劇,尤其是一些金庸和古龍小說改編的。當時有很中二的想法想當大俠,但是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大俠怎麼辦呢,那隻能去當造大俠的人了。我覺得我最原始的對于影視行業的追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現在回憶一下覺得那個時候想法太幼稚太不成熟了,連電影是個啥、藝術是個啥都還沒弄明白呢就想着要做導演了。

...

前沿:你更喜歡虛構還是現實題材(Fiction or Non-Fiction )?

恬歌:Fiction(虛構)。因為Fiction 有更多可以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非常現實主義的作品,當然不是說現實主義不好,這個純粹是個人喜好。最近“魔幻現實”這個詞老是被人提起來,這其實也是我一直比較喜歡的風格。

前沿:你最喜歡的三部電影(排名不分先後)?

恬歌:這個問題挺難回答的,因為好的作品太多了,勉強選三部的話《霧中風景》、《大開眼界》和《陽光燦爛的日子》。

...

前沿:假如你剛剛看完一部“震撼”你的電影,看完後你的第一想法會是什麼?

恬歌:“卧槽,卧槽,牛X,太牛X了,這怎麼想出來的?卧槽,我什麼時候也能拍成這樣?卧槽,卧槽,能拍個這出來這輩子就值了……卧槽,卧槽”

前沿:你更喜歡“拍電影”,還是“講故事”(制作的過程,還是自我表達)?

恬歌:要想拍出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對我來說兩個我都比較喜歡。故事創作是内向型的思考,而電影制作是讓别人和自己一起完成表達。

...

前沿:你如何看待電影制作中的“合作”?

恬歌:合作對我來說100%是有意思的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的一個缺點,我不是那種能在家憋十天半個月,然後把自己的所有東西一點一滴都剝開來放到自己作品裡的人,通俗點說就是有點坐不住。所以對我來說把我的想法分享給其他人,一起讨論是很重要的。有的時候甚至對方都不用開口,我自己在那兒把我的想法說一遍,一個疙瘩可能就突然解開了。第二呢,我覺得拍電影這事兒涉及到的領域相對還是比較多的,我并不覺得我是一個在所有領域都能做到完美的人。所以,畫面我要和攝影讨論;表演我要和演員讨論;音樂我要和作曲讨論,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更加細緻的東西,在我看來都是需要在合作中推敲出來的。

...

前沿:你是否有特别想通過電影探讨的主題?

恬歌:一些人性的陰暗面和生活中的無奈。比如說,甯浩的《香火》,講的是一個和尚要修佛像但是沒有錢,然後用了各種方法籌錢的故事。具體的我不想說太多,相信大部分讀者可能都沒看過這個電影,所以不想在這裡給大家劇透。還比如說一個新片《基督聖體》。

前沿:可以介紹一下你的作品《Next Time》嗎?

恬歌:故事講的是一個快要打烊的餐廳來了一對剛剛分手的情侶吃飯,接待他們的是一個第一天上班的服務員,互動的過程中,服務員覺得自己的一些做法,好像改變了什麼,又什麼也沒改變。故事很平淡,也很簡單,就像平靜的水面上滴了一滴水滴那樣,浪不起來但是能留下幾圈漣漪。通過這個故事我想探索的是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那種微妙的關系,究竟是觀察的這個舉動讓觀察對象坍縮成了某種形态,還是無論觀察與否該發生的總是會發生?“Next Time”這個名字是來源于劇中的一句台詞,翻譯一下其實就是“下次吧”。

...

前沿:你覺得這部作品有哪些突破,以及還有哪些可以更進一步的地方?

恬歌:其實這部作品對于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實驗,所以在叙事上沒有用太多常規的結構和手法,而是使用了一些實驗性質的表現手法。因為本身就是一個嘗試,所以我也能接受作品的一些缺點和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還是認為當時去做的一些嘗試是很有必要的,在嘗試的過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新的感悟。希望我以後的作品能在手法上更加成熟,同時繼續做自己想做的嘗試。

前沿:從NYU畢業之後的創作和畢業前的創作對你來說有哪些不同?

恬歌:畢業後的環境明顯會殘酷很多,學校其實是座象牙塔,給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條件,而且大家都是學生的時候相對也會比較單純一些。畢業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大家都會從更加現實的角度考慮問題。當然,人不可能一輩子待在象牙塔裡,早點出來面對現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

前沿:從什麼時候計劃好回國發展的?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心理轉變?

恬歌:雖然國内影視行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國内相對來說還是機會多,尤其是我畢業以後在紐約工作的那段時間更加體會到這點,所以也就沒有刻意努力讓自己留在紐約。如果把我那段時間的經曆看成是一部電影的話,回國應該算是coming of age moment(時候到了),就好像眼前的一個泡泡突然間被戳破了,但是戳破以後視野反而清晰了很多。泡泡沒破的時候看東西都帶有一種朦朦胧胧夢幻的感覺,泡泡破了以後夢突然就醒了。在紐約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還年輕,還能繼續随心所欲,回國以後突然間就有種很大的危機感。我還記得離開紐約前的一個月每天都會想很多,真到了走的那一天反而忙于各種瑣事,沒有心思再去想那些有的沒的了。

...

前沿 :對比在紐約工作和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區别是?

恬歌 :對我來說最主要的區别是在紐約工作的時候其實還在吃學校裡積累下來的老本,像人脈和資源之類的東西,但是回國以後這些都沒有了,甚至很多規矩和辦事方式都不能再用以前的思維,要重新學起。

前沿:會考慮繼續去讀研究生嗎?

恬歌:會吧,誰不想在象牙塔裡多待一會兒呢?不過目前的重心肯定還是工作,讀研的時候帶着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感悟再去讀研會肯定會更有幫助。

...

前沿:你認為電影之路最艱難的地方在哪?

恬歌:大浪淘沙,想要獲得認可太難了,天賦、努力、機緣缺一不可。

前沿:身邊有已經實現“電影夢”的人嗎?

恬歌:要看怎麼定義實現“電影夢”了,是拍了一部長片?成了院線導演?還是得了金棕榈?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于電影夢的定義,至于有沒有實現隻有自己最清楚。

...

前沿:是否可以想象三年後的自己?

恬歌:三年後的自己嘛,我可能連三個月以後的自己都不太能想象出來。這次國内的肺炎疫情其實讓我挺能體會到“活在當下”這四個字的。

前沿:你如何做好理想和生活之間的平衡?

恬歌:白天賺錢,晚上創作。

...

前沿:如果說距離你的夢想更近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恬歌:計劃有很多,拍作品參加電影節和去混大劇組都是規劃的一部分,但是世事太難料了,就像這次新冠肺炎一樣,有誰會想到中國整個影視工業能歇這麼久。所以我在心裡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大概的計劃,但是真正實踐起來其實也比較随緣了,隻要大方向上沒有偏就可以。

...

前沿:有什麼想對讀者說的話嗎?

恬歌:對于現實的殘酷和無奈要學會去承受,但是也别忘了自己的初心。


圖片版權屬于孫恬歌 

...

孫恬歌 (Tiange Sun)

b.1996

孫恬歌1996年出生于中國上海,畢業于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專業,曾參與<The Fiddle Player>, <A Visit>, 《雛》等多部短片制作。目前從事廣告制片及執行導演工作,合作品牌包括OPPO、中國電信等。


FRONTIER前沿視覺 往期文章:

1、永生難忘:家庭、親人、死亡

2、《還願》:感激、希望和奉獻

3、視頻專訪|藝術家趙嘉玮:美國的中國城是什麼?

4、美國折紙:神話、贖罪、集體治療

5、克萊爾·加拉格爾《第二次轉變》反抗資本主義、父權制度和審美體系

6、視頻專訪|鄭柏君:影像不能到達的死亡

7、斯蒂芬·吉爾《柱》:永遠的即興創作 永不會再發生

8、2019年度攝影集《海岸》馬格南攝影師蘇拉伯·胡拉

9、Klimt價值4.6億失竊名畫被找到

10、展訊|鄭柏君紐約個展:Everything After You

11、班克斯Banksy新作品視頻:上帝保佑伯明翰

12、巴塞爾藝術展:價值12萬美金的藝術品被吃了

13、2019透納獎四名入圍藝術家共同獲獎

14、FRONTIER前沿視覺 | 商務 | 宣發 |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