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我隻看了電視劇,計劃要看書。個人理解,含微劇透,高擡貴手。

其實,我已經是第三次打開《少年遊之一寸相思》了。并不是三刷,而是前兩次沒有堅持下來。

第一次,是因為王晰唱了片頭曲《相思》。他和弦子溫情的嗓音,很美的曲調,尤其是晏幾道的詞,讓我喜歡得不得了。加之網評不錯,就很想打開這個劇看一看。可是無奈我對武俠其實無感,所以也就兩三集,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是受了朋友的安利,決心再試一次。這次更加沉下心來,看了六七集,還是沒有堅持下來。我本以為這部劇就這麼離開我的世界了,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它已經在我心裡留下了痕迹。

第三次,真是虧了同行的襯托。最近的某部劇可謂大火,是以原著武俠之名改編的一場鬧劇。作為原著粉,我看着電視劇時,腦子裡卻想的都是《少年遊》裡的場景。火劇襯托的《少年遊》真實、樸素、飽滿。盡管沒有粉嫩嫩的主角臉,沒有華麗麗的服化道,但是能感覺到,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俠客們的人生。于是我又一次點開這部劇,并一發不可收拾。

優勢和劣勢,往往都是相對而言的。這部劇的劣勢,就是全員都是普通人的面目,而這恰恰将劇情推到了前面,讓這部劇真實,不至于變成樣子貨。看得出,劇組并不富裕,所以主角們很少換衣服,布景也不多,群演更是少得可憐。但是就是這樣,體現出了一個真實的百姓生活。主角們都不算大紅大紫,都沒什麼熒幕上的偶像包袱,所以無論嬉笑怒罵、傷心流淚,都是那樣的真情實感。不做作,不假惺惺的,本就是一種美。

說到真實,還有輕功。我說不清武俠和仙俠的區别,從最淺層的理解,就是一個是人,一個是妄圖成仙的人。那人都要成仙了,輕功滿天飛也就不新鮮了。可是武俠,講的是人的故事。所以在很多劇裡動辄從這間房頂跳到那間房頂,從這棵樹飛到好幾棵樹以外的一棵樹,這還是武俠嗎?而《少年遊》輕功止于飛檐走壁蹿房越脊,停在人類極限,還顯示出了俠士們超出常人的能力。我不喜歡活在夢裡,我喜歡這種真實。古道中在崖壁上按密碼那裡,真的是帥氣極了。

一說真實,二則不能用爽劇的衡量标準看《少年遊》。很多人說《少年遊》節奏太慢了。我看不然。很多劇光談戀愛就能連着談兩三集,這不慢?相反《少年遊》,我覺得剛剛好,而且很耐看。劇情很豐滿,不至于讓人想快進,每一集重點劇情交替,給人一種設身處地的感覺。十集就可以講别的劇十五集甚至二十集的情節,沒有注水,沒有拖沓,沒有為了凸顯主角的臉而特意加上的戀愛環節,這難道不是一種良心?《少年遊》不是爽劇,男主沒有武功蓋世,沒有神機妙算,他隻是一個背負家國和江湖雙重使命的年輕人。他沒有萬千仆從手下,唯一的徒弟還是安排保他自己性命的。而已。女主也沒有傾國傾城的美貌,不過就是周正标緻而已,她沒有婀娜的身姿(很多人诟病女主身材,就好像自己身材多好一樣),無父無母,一心隻想救好自己如父的師父,面對男主,面對感情,她也隻能把父親放在第一位。難道不對嗎?難道抛家舍業隻追着情愛走就是正常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連皇帝都身不由己,何況普通人。

武俠之魂,亦有忠孝節義,既入江湖,大不了以命周全。劇中有很多不得不糾結的抉擇,有很多不該死卻死去的角色。靖安侯為保皇權凜然赴死,哀帝再入紅塵泰然自盡,是謂忠;蘇雲落十年頻入險境隻為得到救師父性命,沈曼青殷長歌放下私仇回救門派,是謂孝;沈曼青心有所屬拒絕沐英是謂節;謝離為報當年之恩護蘇璇,殷長歌為守結拜諾言感化朱厭,是謂義。這,是江湖之情!有很多人視之為糟粕,覺得忠孝節義是封建統治的餘毒,作為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可真的是這樣嗎?隻是說法不同了而已。新時代,愛國愛黨是謂忠,孝親尊師是謂孝,自愛自制是謂節,真誠友善是謂義,我認為完全不沖突。其實最被視為糟粕的節,正是被現代人所誤解的。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家李玫瑾就在一次節目裡真誠的建議,無論男女都要重視自己的節,一是從心理生理角度分析,失節則易失智;二是做人,要有底線。所以我覺得這也是武俠劇該傳達出來的正能量。

不能否認,導演和編劇的功力還可以提升。很多人說,這就是一部經費、劇本和演員都低一級的江湖版琅琊榜。對于人設,其實應該是有因有果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沒說清楚,顯得男主女主都是面薄心狠的面癱臉。對于朝堂,威甯侯一家獨大,皇帝居然可以靠一些所謂的證據就把威甯侯逼得失去理智,當朝堂是菜市場嗎?誰聲音大誰說得對。廟堂之争必須勢均力敵,可是前面鋪墊的威甯侯一家獨大,就顯得最後的結尾有些幼稚。朱厭的黑化也顯得有些牽強,靠多重人格倒是顯得有些新穎,可是既然性格有缺陷,前面并沒有多少鋪墊,既然是個好孩子,後面黑化的如此徹底也是奇奇怪怪。這一鬧顯得中間亂七八糟的,讓人覺得這個劇估計會爛尾一樣(還好沒棄劇)。這算是個我認為的不當之處。綜上所述,減掉一星。

确是《少年遊》,讓我對武俠題材産生了興趣,也讓我思考起,廟堂與江湖的關系。

我看過的描述廟堂和江湖之間的關系,基本就隻有《水浒傳》了。因為廟堂的戕害,一些英雄流落江湖,又因為廟堂的威逼利誘,英雄們離開了江湖。或死或傷,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這麼想來,也是因為這個理由,當《少年遊》開場的家國和江湖重合,我心生了一些抵觸。《琅琊榜》也不是沒看過,很喜歡,甚至三刷四刷。但我并沒有拿它當江湖來看。江左梅郎在江湖中做過什麼我并不知道,我看到的,他是江湖裡的君主,一心入廟堂攪動風雲,廟堂就是他的江湖。

《少年遊》卻不同。他表現的,是無法擺脫廟堂,卻依舊我行我素的江湖,是已然身不由己,卻心知正邪對錯的江湖。

我從不相信人真有入骨髓的惡意。人都是會趨利避害的,即便作惡,即便底線越來越低,他也不會不知道自己在做錯事。所以有些電視劇裡,總演得反派明明喪盡天良還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樣子,就很讓人莫名其妙。

《少年遊》中的正陽掌門,表面上,為了一己私欲與朝廷合作,一步一步走入深淵,無所顧忌的消滅着異己,可劇中,也說了他在後悔。江湖之所以成為江湖,是因為它的衡量标準與廟堂不同,江湖所看重的,廟堂未必在意,而廟堂看重的,江湖也未必接受,這也就是江湖人的骨氣。為了私欲,他沒了骨氣,成了朝廷的工具,他也悔。但是後悔有用嗎?誠心認錯就能彌補之前的損失嗎?不能!所以他隻能繼續走,繼續錯。當報應到眼前,臨死之際,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說出肺腑之言,并把門派的未來,托付給沈曼青。他認錯,他伏誅,他更希望門派還有未來,他沒有單純的說聲對不起就敷衍了事,而是給了沈曼青重振門派的重擔。這是重擔,也是對徒弟的認可,對徒弟的期許,還有對徒弟的愧疚。正是這樣複雜的感情,讓沈曼青放下芥蒂,成就結局。

再說威甯侯。一手遮天的權貴,要天下都是他的,管控着多方勢力。他自認聰明,利用江湖來為朝堂工作,但是他沒意識到這本就是一個錯誤。他以為他威懾朱厭一跪,朱厭便是屈服了?他以為他可以用廟堂的手段困住左卿辭,江湖人便無能為力了?江湖人有江湖人的氣節,江湖人有江湖人的手段。就好比交響樂與搖滾。都是藝術,都具有可欣賞的美,都有自己的擁趸。你說非要融合出什麼作品,也不是不行,甚至會是很經典的作品。但搖滾是否能融合交響的高雅,交響又能否兼收搖滾的釋放,這本就是不可調和的。

所以,我很喜歡《少年遊》的結尾。無論怎樣,左卿辭和蘇雲落還是活着回到了江湖。也不知道左卿辭怎麼保住的命,劇中沒有交代,也許怕随口一說顯得太水,認真演又拖沓。反正至少皇帝沒有再為難他們。 出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這是廟堂的寬容,也是我期待的寬容。對于好人,不如就留他一條命罷。

說白了,這劇沒有聲勢,就是因為沒有資本推動,沒有過多地商業幹預。而不知什麼時候,資本推動的,反而成了主流。我姑且把資本推動下的電視劇産業比喻為廟堂,誰讓他聲勢浩大。而《少年遊》這樣的劇,就好像托生于江湖,區區無名小輩,隻想像大俠挑戰,請教一二,隻想跟廟堂對着幹,好不快意。既然不是一個類型,既然不是一種目的,那廟堂與江湖的差距,為什麼不能各自美麗。這部劇就像是資本市場裡的一部嘗試真誠的作品,我相信,對于這樣的誠意,也會留他一條命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