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一部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作品——《奪魂索》。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布蘭登和菲利普一起殺害了同窗戴維,将戴維的屍體藏到櫃子裡面,并得意洋洋的将櫃子作為晚宴的餐桌,晚宴邀請了戴維的父母,同學,未婚妻和大學時的舍監如伯特教授,但随着兩人話語行動中漏出的馬腳,如伯特教授最終發現了真相。

這部電影1948年上映,這段時間正值《海斯法典》的執行期間,《海斯法典》1930年頒布,直到1966年才被取消,你可以将之看做一部對于影視作品的審核寶典,裡面規定了電影拍攝的各種禁令,比如不得宣揚燒酒;不可詳細描述謀殺、盜竊、搶劫的方法;不得出現拷打場面;不得表現不道德的性關系;不準出現裸體鏡頭的場面等等禁令。
影片根據1924年李奧波德與勒伯的真實案件改編,原型人物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是同性伴侶。在電影中,導演隐晦的保留了兩位主人公的關系,并且用“櫃”這一意象來進行暗示。
除去這一部電影,希區柯克在其他電影裡也若有若無的暗示着這一種關系,《火車怪客》裡的鏡像男主角,《蝴蝶夢》中的女管家等等,希區柯克對于這部分人的态度是怪異且暧昧的。

這部電影還充分實踐了希區柯克“桌子底下的定時炸彈”理論,一個定時炸彈被放在桌子底下,觀衆能夠看見它,并且知道一定會爆,但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在此期間,觀衆的心理便會時時牽挂着那顆炸彈,懸念也就形成了。
在這部片子裡,被勒死的屍體戴維就可以說是一顆定時炸彈,片中人物一直就圍繞那個裝屍體的櫃子移動,并且幾次三番想要打開櫃子,這一次又一次的試探可以說使觀衆的心放在嗓子眼,這種“折磨”使得觀衆的心情随着故事而跌宕起伏。這個懸念從故事之初就一直保持,貫穿整個故事,直到最後才被發現。

此外,這部電影還有一個突出特點——除去開頭的一個鏡頭,整部片子都使用長鏡頭拍攝,正是由于它是“一鏡到底”,所以整部電影的“影片時間=故事時間”,觀衆可以事無巨細的看到這八十分鐘之内,兩位主人公是如何一步一步露出馬腳,并且被聰明的如伯特識破的,無形之中有了層解密的快感。
這種長鏡頭非常費事費力,由于當時技術的不成熟,畫面和聲音無法同時進行,希區柯克隻能先将畫面錄出來,随之再來第二遍,将聲音再錄一遍,這就需要各部分人的通力合作,走位,機器,演員的表演必須與第一遍一樣,一點都不能錯,難度可想而知。
可以想見,在演員賣力的表演之下,是多少人的努力,為了防止出錯,工作人員,攝影機,演員在一起拍了10天,才盡量避免掉錯漏。

精确的調度
也因為當時膠卷的長度限制,希區柯克不得不放置了幾個隐形的剪輯點,雖說是“僞一鏡到底”,但是鏡頭的調度非常精準,一氣呵成,看着絲毫不會有阻塞之感。
這部電影稱不上是完美的,許多地方有很明顯的BUG,比如菲利普手上傷口的穿幫,以及他豬隊友般的戰戰兢兢的态度,但是裡面對于電影語言的探索,對于色彩的運用,鏡頭的調度都使得這部片子的藝術性和可看性都更上一層樓。

(交替的紅綠光渲染不安的氛圍)
這部片子上映之後取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但是希區柯克本人卻并不感冒,還說這部片子是“愚蠢”的,但是不可否認,這部片子是一部傑作,長鏡頭的電影語言跟普通的電影完全不同,他在此探索了電影的多種可能性,并且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将藝術表現和鏡頭語言的探索結合起來,最終呈現了這部優秀的作品。
(ps.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