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不光明星要看臉,長得好看的普通人也能更多一些便利。

再進一步,躲在屏幕背後的鍵盤俠們,可以跪舔顔值,更可以無情嘲諷醜陋。這種心理,不知是病态的求美之心,還是自卑的投射。

...
《整容液》海報

這部動畫電影便是對這種病态社會的諷刺,講述了一個自卑的化妝師使用整容液變美而遇上的恐怖事件。

由于并沒有看過原版漫畫,所以就單就電影論電影。

--------------------------------------------劇透分割線 劇透還有一些思考-------------------------------------------------

電影的主角是一個體态肥胖的化妝師藝知,與她負責的藝人顔值有天壤之别。藝人對她長相的嘲諷已是習以為常,而她除了躲起來哭并無他法,直到一個新來的男藝人權志勳的一句誇獎……

...

...

在一次不得不客串綜藝配角之後,對藝人和自己的兩極化輿論終于壓垮了藝知。

...
對藝知的網暴

她選擇了最快變美的方式——整容液,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于是,父母借貸給藝知買整容液,在她被整容液毀掉之後又割肉救她,甚至,她還不惜殺人。

...

當藝知終于如願和那個曾經欣賞過自己的權志勳在一起之後,她才發現,自己選擇的幸福和愛才是真正的魔鬼。

病态的社會和扭曲的靈魂

在這部電影裡,被心理扭曲的不隻是藝知,還有權志勳、女藝人美璃,甚至是隐匿在網絡評論背後的整個社會。

...

一個人長成什麼樣子是不能自己決定的,但是一個人成長為否定自己的樣子,那是社會的原因。在我看來,一個健康的社會,能夠包容各種各樣的人,沒有人能有資格質疑别人的存在和價值,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藝知原本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因為顔值問題,即便是技藝更佳也不會奪得冠軍。

權志勳也是如此,大姐的待遇和自己的境遇對比,自己什麼都不是,于是,這種挫敗感便轉嫁到顔值上。

...
藝知也是網暴的一員

當顔值成為評判标準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否定努力的價值,這樣的環境,無疑是病态的。

病态的環境則滋生病态的心理。

...

每個人用顔值做标準,長得美就高高在上,長得醜就應該卑微。

正是因為這樣的标準,整容液才有市場,也很容易聯想到韓國的整容産業。

還記得曾經上過熱搜的韓國選美,決賽的十幾位女性,容貌大同小異,如果用來設計連連看,一定是最高難度吧。

而且,這樣一緻的美,有什麼意義?

大自然是多樣的,連兩片同樣的樹葉也沒有,正因為這樣,才美的千差萬别又獨樹一幟美不勝收。如果大家都長的一樣,那麼顔值高低就沒有分别,顔值的标準便會消弭,那大家的價值取向又在哪呢?

病态的心理還在于藝知将自己的境遇推鍋給父母,這是一種很巨嬰的行為。顔值不可以改變,但是身材可以改變;歧視不能改變,但是工作可以換。面對自己生活遇到的種種,藝知沒有反抗,一味的承受讓自卑更自卑。推鍋給父母有什麼用,難道有人承擔這個責任,自己就可以不努力嗎?

...

電影中還有一幅畫,讓我聯想到羅夏墨迹測驗,也讓我想到《死亡幻覺》的海報,那種一眼看上去就不舒服的感覺,是一個不錯的道具,映射了權志勳邪惡的内心。

...
《死亡幻覺》海報與權志勳家的畫

電影改編自高分漫畫,對比漫畫的評價,我并不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改編。

劇情的反轉有點太輕描淡寫,前期的伏筆并不充分。

劇情前段有一些關于失蹤年輕女性的報道,後來在權志勳的房間發現了無數女性的身份證,算是一種前後呼應。但是在劇情中段,很容易以為是整容液的鍋,是年輕女性使用不當把自己溶解了。

權志勳在廚房時,櫃子裡傳出人聲,雖然結合後來他身上的假發和人臉能推測可能是失蹤的美璃,但是證據指向并不充足。

...

...

關于權志勳收集美女的臉,以及經紀公司會長的身份,都似乎有一點突然,為了反轉而反轉,反而讓恐怖氛圍的醞釀不足。

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對這種病态環境的反思還是蠻新穎和深刻的。我也自覺不能在顔值面前保持絕對的客觀,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多一些包容,包容他人,也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