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

#世俗#

“看到和聽到的,經常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

#在意的事情#

“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隻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真實#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這就是真實。”

#真心#

“這個時代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從心#

“願你在被打擊的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總悟】

☞四個片段,四段痛苦、糾結和無奈。

人生的痛苦來源于真心與世俗的矛盾不可調和,而人生的悲劇在于真心向世俗的妥協似乎勢在必行。

【人物】

#野心與良心#

☞張果果在發現本我之前的口頭禅是:“你猜。”

這看似是在故弄玄虛,造成别人看不懂他的假象。在我看來,實則是他根本看不懂自己。

他懊惱、痛苦,因為他既要成全自己的野心,又要成全自己的良心,他在兩者之間進行着拉鋸戰。

他在大衛和羅伯特兩個大佬中間左右逢源,卻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良知。

當他看到自己在羅伯特處謀得更高職位的時候,四胞胎因為自己和大衛的“心機”而不得不在手術室進行血淋淋的手術,于是他成了四胞胎的幹爸爸,開始贖罪。

這個時候,羅伯特暗示他自己遇見的一個姑娘,他接濟了她,但是一家人又對他索求無度。

張果果又開始恐慌,那可是四胞胎,要是攤上了,還真是麻煩。

人性,還真是經不起一絲風吹草動!

于是他在四胞胎家人要求他給取名字的時候,他恨恨地圈出“婊”“娼”等含義極為醜陋的字,而這幾個醜陋的字正印證了他此時此刻極為醜陋的内心,被世俗扭曲得不成樣子的心。

他躲着四胞胎家人,而他們卻極力想要親自見他,他對他們嫌惡到極點,最後不得不見的時候,卻發現,人家不過是想送四支毛筆給他,以示感謝。

殺到靈魂裡的霹靂!

當他因為清明掃墓堵車而說出亵渎亡靈的話時,他的父親制止了他。于是,他第一次聽說了“李想”這個叔叔的故事,他才明白,良知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

于是,當羅伯特再打電話要他透露大衛的纰漏意圖将大衛逐出中國時,張果果終于果斷了一次——

我跟他們,不一樣!

最後發現,給四胞胎的名字也變成了“媛”“娟”等含義美好的字,這美的字也是他真心的寫照。

所有的野心,都是為了此生安心;能安心者,唯有良心。

#理想與愛情#

☞李想是喜歡王敏佳的。

但他的“理想”,更重要。

1962年,别人表揚他是個支邊優秀分子,比他喜歡一個女人,更重要。

1962年,與黑分子劃清界限,比多年來三個孤兒相依為命的情誼,更重要。

1962年,人言可畏,盲目可畏,世俗可畏,人心可畏。

1962年,在王敏佳被“打死”的那一天,他光榮地奔赴自己的“理想”。

當他得知事實,痛不欲生。

原來,在那個時代,想要喚醒一個靈魂,竟需要用另一個靈魂交換。

陳鵬說:“死者已矣,生者如斯,餘生,請善待身邊的人。”

于是,他用自己的命換回了張果果父母的命,也使他們一生向善,于是,便有了張果果的果斷。

當世俗的塵埃蒙蔽了你的真心,悲劇便開始暗自慶幸。

别人的看法與褒貶,真的那麼重要嗎?

#幻想與真實#

☞王敏佳站在批鬥台上被一一列舉罪狀時,她的表情從痛苦變成平靜,最後笑了。

那一笑,既是自嘲,又是自恕。

她嘲笑之前對李想的盲目崇拜,她嘲笑之前看不清陳鵬對自己小心翼翼的愛,她嘲笑那個因為極度渴望與毛主席合影而編織了多年謊言的自己。

真是作繭自縛。

而今,她終于寬恕了自己,放過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可惜,似乎已經沒有機會了……

劉淑芬看見她的笑,便慫恿衆人打她,而她萬萬沒想到的是,人竟然被打死了。

等到她“死而複生”,陪伴她照顧她要“托住”她的人,始終都是陳鵬。

她的心慢慢變得清明,是的,她要藏起從前的傷疤,臉上的、心上的、靈魂裡的……她仔細地保養着自己的臉、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她要讓過往一切的醜陋全部都消失,做一個美到靈魂裡的女子,然後去找陳鵬,和他在一起,不使他丢了面子。

那樣美好的人,需要配一個從靈魂裡美到外貌上的女子。為了不辜負她的愛,她一定要成為那樣的女子。

原來,終此一生,她要做的從來都不是去證明自己才是與毛主席合影的小姑娘,而是修煉自我,迎接生活中真實的愛情。

#遷怒與放下#

☞劉淑芬是誰?

許伯常的妻子,王敏佳的師母。

當她說王敏佳是勾引許伯常的狐狸精時,我真覺得這個女人是個神經病,腦回路嚴重燒毀的瘋子。明擺着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這樣不可思議的“推論”就這樣出現了。怎麼會這樣?

是的,她就是一個被丈夫逼瘋的女人。

她的火藥碰在了冷兵器上,她的拳頭打在了空氣裡,她的愛釋放在了虛無裡,她對丈夫所有的唱念做打,都是一場沒有觀衆的獨角戲。

她愛與恨的矛盾根本無處發洩,于是當她發現了王敏佳的信時,她終于找到了情緒的發洩口。

她把丈夫對自己冷漠的原因全部歸結給王敏佳這樣一個長相清麗、性格率真開朗的年輕姑娘,似乎這樣才能證明他的丈夫不是不愛她,隻是被這個“狐狸精”蒙蔽了雙眼。如此便有了安慰。

于是在她“大鬧醫院”後,王敏佳接受了種種可笑的質問和懷疑,承受了種種莫須有的罪名,最終貌毀人亡。

當劉淑芬摸不到王敏佳的呼吸時,她被吓住了,她原本并不想置她于死地,隻是想要宣洩自己這麼多年愛而不得日漸濃郁的恨,卻不想鬧出了人命。

她一路跌跌撞撞地回去,一路上,她也許思考了許多,但我想,她一定想明白了,她的丈夫不愛她真的與别人無關;她也一定想明白了,愛強求不來。

我原本以為她會離婚,放許伯常也放自己一馬,我卻沒料到她竟去跳了井。

心硯說,她是在拿自己的命來償還王敏佳的命,心硯還說,李想救張果果爸媽也是在償王敏佳的命。

我卻覺得,李想是因為真的領悟到“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含義,他用自己的生命彌補了自己之前的錯誤和空缺,也證明了自己的真心,他的生命是圓滿的,他也是死得很滿足的,此生無憾了。

但是,劉淑芬,我真的太不喜歡這個女人了,她死是因為她發現自己活得一點價值和意思都沒有,愛得不到回應還牽連了一個無辜的生命,當她真正面對真實的自己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原來那麼醜陋不堪,是骨子裡的醜陋,這樣的自己,連她自己都覺得厭惡,于是她無法面對,她選擇死亡。

然而她死也沒有彌補自己犯下的罪孽,反而讓許伯常餘生不安,那個厭惡自己老婆的人,一定會把她的死歸結為自己的盲目和“愚昧”。

她用怨恨一步步把自己逼向醜陋的深淵,卻始終放不下,唯有一死,方為解脫。

#小插曲#

王敏佳把讨伐信綁在磚頭上扔進劉淑芬家的時候,四合院的鄰居們大半夜的都紛紛出來關心一下:淑芬你怎麼樣?沒事吧?

大白天劉淑芬跳井,許伯常那麼大的聲音喊:來人啊!救命啊!有人跳井了啊!響徹雲霄,竟沒有一絲回響……

人呢?都哪兒去了?躲在屋子裡吧?

說實話,心涼得直打寒顫。

1962年的中國人,真可怕!

#高雅與雞毛#

☞許伯常,似是無辜和博學,卻也自私和真的愚昧。

他自認為自己高尚無比——

善待學生,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追求精神的極度高雅,不與劉淑芬這樣的俗世俗人同流合污,活得像個聖人,頗有萬世師表的風範——

卻認不清生活的本質其實不過是瑣碎,認不清他的高雅來自于自己的親老婆給他拾掇起這生活中的一地雞毛。

狼心狗肺的僞知識分子。

#錯過與堅持#

☞陳鵬是極理想的人物,有人說,上天待我不薄,卻欠我一個陳鵬。

聽真心,做真事,說真話,做真人。

可惜世間沒有真陳鵬。

陰差陽錯,他與王敏佳似乎一生都在錯過。

他準備放棄研究所的工作照顧王敏佳的時候,遇見了她和李想的“兩情相悅”,于是悲憤成全,進入研究所,進行秘密的核武器研究。

當他的研究正白日化的時候,他請假回去,哪怕與全世界為敵,也要救回敏佳。在王敏佳需要他陪伴和拯救的時候,他又必須回去所裡。

但是他人不在心卻在,他不能寫信卻寄來“雪花膏”和北京的銀杏葉,這樣的愛,給得純粹而執着,不因女子的容貌改變而改變,不因她是否曾經欺騙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消失,不因時間的流逝而磨損。

這樣的愛,幹淨、純粹,因為他始終都隻是面對真心,不忘初心。

内心強大的人,世俗永遠都無法撼動他。

最後,他頂着脫發回去,王敏佳卻踏上了尋他的路途,又一次錯過,但是這一次,他們心中有彼此。

#為什麼陳鵬那麼與衆不同?#

✔電影出現了三次“我希望你們對陳鵬這個學生不要有什麼意見。他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也沒什麼不對的。”是的,那樣的時代,有那樣寬容和深明大義的老師,為什麼沒有勇氣說真話,做真我呢?真替他慶幸,他在清華。

✔他是一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骨子裡的善良和愛源于他從小生活的圈子,他後來把王敏佳安排在了那裡,因為他相信,那個地方,一定會善待所有人,包容所有人,也能夠滋養所有人。

環境就像一個模具,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塑造成同一個樣子。如果模具是善良與愛的樣子,那其中出來的人,也都是這個樣子;如果模具是險惡與狡詐的樣子,那它塑造出的人,也都是這樣。這就是所謂世俗的力量。

✔其實,對他影響很大的還有很多人,比如說,那個冒着被敵機發現的危險,每天開固定路線給他們投放食物的“晃晃”,那個叫做沈光耀的年輕叔叔,讓他明白,真正的善良,是發自内心的真心、正義、勇敢和同情。

#名利與家國#

☞沈光耀,真的是一個全身光芒閃耀的人。

年輕、長得帥,出生于“三代五将”的名門,有良好的家教,就讀于西南聯大。

關鍵是,他還有一個知書達理、溫雅慈愛的母親。

他的母親說:你所追逐的功名利祿,你祖上全部都擁有過,我隻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希望你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你知道為人父母的樂趣。

這樣的她教育出一個善良、正直、勇敢和富有同情心的兒子,這就注定了連綿的炮火聲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會催促着他去參軍,去殺敵,去給饑惡的孩子送去食物。

殘酷的訓練阻擋不了他,戰友的排擠阻擋不了他,拿更多食物時美國人的嘲笑阻擋不了他,長官的責罰阻擋不了他,于是,更多的戰友加入到投放食物的隊伍,當孩子們在下面大喊“好多晃晃”的時候,我看到他臉上發自真心的滿足的笑,我淚流滿面。

我們不用去想,老師在黑闆上寫下“靜坐聽雨”時,他的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因為他推開窗戶時那種從迷茫到果決的表情早已說明一切。

最後的結局是注定的,為了戰友能夠回家,他毅然撞上敵人的炮火艦。

至此,他的母親才明白,她的兒子,不負家訓,他追求的從來都不是名利,而是自己的真心是正義是對衆生普遍的同情是家國情懷……

與其他三個片段比起來,這個更加能夠動人心弦。任何的情懷,一旦涉及家國,涉及與自己看似毫無關聯的其他人,那便是一種無私,這種無私之所以令人震撼,是因為它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一己之情一己之怨顯得多麼渺小、醜陋和無理取鬧。

#真我與本我#

☞吳嶺瀾是一個文科滿分,理科不及格的清華學生,但是他卻選擇了理科,因為那些看似最厲害的人,都選擇了理科。

再一次,我見識到了什麼是荒唐。這種荒唐,作為局外人,我看得一清二楚并為之發笑。

試問真是當局者,我真的不會被迷惑嗎?

幸而,以話少出名的梅贻琦先生,卻對他說了似乎是他一生中說得最多的話了。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這就是真實。”

思考這個問題,或者正視那樣的自己,似乎讓他覺得羞恥。

直到泰戈爾訪華,他聆聽了他的講座。

原來,理科會讓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增強,而文科、語文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喚醒人的靈魂,讓這個國家永遠清醒着。

佛洛依德說,真我,是自己想要展現給别人看的樣子;自我,是情不自禁表現出來的樣子;本我,才是自己真實的樣子。

于是,當他的真我和本我合為一體的時候,他覺得充盈而幸福。

多年後,他成了老師。炮火連天中,他給西南聯大的學生們講了泰戈爾,其中就有沈光耀。

【最催淚的彩蛋】

我想我應該是極少數看着結尾彩蛋淚流不止的觀衆之一,泰戈爾、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從國學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到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數學泰鬥陳省身等。在西南聯大簡易課堂下坐着聽課的普通學生,名字叫楊振甯。

每出現一個名字,我的淚就湧出來一波,每一個名字裡面蘊含着多少的堅忍、痛苦、迷茫、抉擇和犧牲……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這八個字的分量,重于整個國家。

【草率收尾】

如果迷茫,不如靜坐聽雨。

聽一聽自己内心真實的聲音,聽一聽良心跳動的節奏,一個純粹的人,從來不會去聽别人對自己的生命如何指手畫腳。

人生是一場痛苦的修行,這是一場本我與世俗的較量,然而得道者卻寥寥無幾,太多的利益得失,太多的榮辱面子牽絆着他們。他們進退兩難,在二者之間不斷撕扯,太多的人禁不起這樣的疼痛,于是低頭妥協。

世俗的力量真的強大到你無法改變嗎?不是的。我們可以從一個小的環節,慢慢改變社會這個大模具的模樣,美好總是震懾人心的,那就去把這些帶給身邊的人,隻要你足夠堅持和勇敢。

像電影裡的每一個清華學子一樣,代代傳承,從梅贻琦到吳嶺瀾到沈光耀到陳鵬到李想到張果果……

心硯說,四個片段連接得有些牽強和狗血,我覺得很好,因為我們需要這種代代相傳,生生相傳……

雖不是清華的學生,我卻願以清華的校訓勉勵自己并教育自己的學生和後代——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