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是一部不及格的片子。

開頭故事交代不清晰,完全不知道前20分鐘想講什麼,甚至連台詞都很混亂,隻聽到滿屏幕的吵鬧,但是找不到說話的人。其實這段時間可以是個很好的鋪墊,把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給主要人物多些鏡頭。

人物僵硬,沒有成長,除了歐豪,其他人物從頭到尾的單一。魏晨就是一直在吼(吵得要死);李晨就是一直是個暖心哥哥(皮影這麼好的元素,并沒有用好);團座在前半部分,我甚至沒有看清他的臉,鏡頭到他那裡,要麼在背後,要麼在側面(懷疑是因為演員本身台詞口型對不上),存在感弱到忽略不計;河對岸的群像,太繁雜了!沒有重點,妓女,賭場老闆,刀子,黑幫,唱戲的,記者,外國人,學生,國軍,普通上海人,教授……這麼多人,全部一股腦塞到對面,然而鏡頭一共就這麼多,分到每個人身上,根本不足以把人物本身立起來,于是就變成一鍋亂炖。——對岸的人應該更複雜才對,有支持的,肯定也會有擔心殃及自身的,如果大家覺悟都這麼高,“何至于此”。還有很奇怪啊,姜武這個人,從頭到尾沒表示他會唱戲,到最後,突然在樓頂唱起戲了;王千源呢,如果我沒記錯,他肚子上中了一刀,但是後面,這傷對他并沒有什麼影響(主角光環?);“算盤”這個人物,就更加多餘,他從頭到尾都是貪生怕死的,最後也逃出來了,所以他的意義何在?表現中國人的劣根性?

有些鏡頭晃得離譜,不知道意義何在,比如記者和外國人交易完之後,從巷子裡一路走出來,攝影機跟着他轉了一圈,最後定格在一個剛從汽車裡下來的人身上——所以這個人是誰,并沒有交代(雖然後面有表現他是黑幫頭頭)。不懂這個長鏡頭的意義在哪裡?

我沒有數,但是片子裡槍戰有好幾場,但是,對比下來,并沒有什麼區别,一樣地吵,一樣的混亂。

台詞過于簡單,力度不夠,其實很多地方,如果換換台詞,完全是不一樣的效果。例如讀家書那裡(我能想到最煽情的家書,是“三尺之軀,以許國,再難許卿”);還有王千源和姜武告别那裡,倆人讨論了一通“女人的滋味”後,便沒了。兩個“逃兵”,最後都留下來了,他們的想法是什麼,多适合上價值啊!台詞單調到,我看完整部電影之後,竟回想不起來任何一句經典台詞(其實姚晨有一句很好,但是這個人設也太單薄了,這句話說出來,就沒有什麼意義和說服力。)

導演過于理想主義,開頭的白馬,一出場就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到後面它和小湖北,團座的關系,以及在小湖北的想象中成為“趙子龍”的坐騎,都顯得過于理想化,往直白了說,就是出戲。尤其是後面,它被團座騎着,去和日本人談判,我心裡想的是,在電影裡跑了幾天的白馬,終于派上最終用場了。理想化的還有升旗,當旗在屍體的擁抱下站起來,大家喊着“中國不會亡”,“中華民族不會亡”的時候,我瞬間出戲了,尴尬的,這句話,在另一部電影裡用過,而且用得更好。(我是在B站一個七分鐘近代史剪輯裡看到的,即使在那裡,運用得也比《八佰》好的多)。

有人說這個電影很感人,這點我倒是承認,尤其是士兵們排着隊從樓上跳下去炸日本人的鐵皮方陣,我終于把自己逼哭出來了。——這是全片為數不多,既燃又感人的鏡頭之一。

電影戛然而止的也很不是地方,不過倒也對稱,畢竟連開頭也不怎麼稱得上是開頭。

最後,想說這部電影明星也太多了吧,走馬觀花。很難不讓人懷疑拍成這樣,是不是資本介入的原因。而且真的很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