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勺子,西北方言裡,就是一個傻子的意思。

一種是智力低下的人,常常被身邊的人欺負,被嘲笑為“傻子”;還有一種老實人,正所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類人也總被人在背後稱為“傻子”。

這個社會,大家都想成為聰明人,很多人都想賺便宜,誰也不想成為别人眼中的那個老實的“勺子”。

影片中名叫“拉條子”的陝北農民,撿到一個智力低下的“勺子”,因為心善被“勺子”纏上,到收留勺子,再到幫勺子找親人,然後被人誣陷為“收錢、販賣人口”,這樣一連串的變故,把“拉條子”這樣一個老實人,給硬生生地逼成一個“勺子”。

善心被利用,好人成“勺子”,這樣荒誕的故事,洞見出人性的天真與複雜,也折射出這個浮躁社會中的縮影。

拉條子和他媳婦金枝子,隻是一對心地善良的農村人。那個影片中從未出現、卻總被提起的兒子,被金枝子認為就是太聰明了,才犯罪入獄。夫妻倆賠上全部家産,又東拼西湊了五萬塊錢,通過“三哥”求到李大頭那裡,也僅是聽說李大頭有門路能給兒子減刑。

李大頭,是這個社會中的“聰明人”,靠着賣信息、“打擦邊球”,成為了有錢人。一邊是靠着養羊、勤勞辛苦謀生的老實人,破舊的農村老屋子,走路基本靠腿,常年穿着僅有的破衣服;一邊是靠着嘴皮子、輕松套錢的聰明人,住着豪華裝修的樓房,開着大奔,穿着保暖新潮的貂皮。

什麼樣的生活更好一眼就看得清楚,當賺錢不再靠腳踏實地的付出,誰還想成為将一生耗在黃土地裡的農民,價值觀的變質往往是在利益趨勢下形成的。

當一張張關于“勺子”的尋人啟事撒出去,一個由李大頭開車載來的來路不明的男子,此人聲稱自己是勺子的家人,便塞了錢給拉條子,答了謝便急着将勺子帶走了。當拉條子為酬金而良心不安,想辦法給還回去的時候,接二連三地有人上門認親,威脅拉條子交人,甚至反過來訛錢,要告上法庭。

拉條子如何也想不明白,一個在路上人人喊打、沒人理睬的“勺子”怎麼就成了“香饽饽”,怎麼這麼多人來認親。

就像影片中三哥的口頭禅“生活,就是這樣的”,想不通就不想了,大多數人也就這樣做了,可憐了老實的拉條子一定要尋個答案,他哪裡看得清楚這人世間的惡,他以善對待這個世界,卻未必得到善意的回報。

隻怪世人太聰明,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都想從萬事中撈份利,也都以為别人做好事就是為了利益,他們在潛意識裡認為“真的做好事的人都是傻子”。

拉條子傻嗎?他幫助撿到的“勺子”,是心善;他不忍心收錢,是自知;他面對威脅他交人、仍心甘情願被訛錢,是同情;他最終又要發廣告,重金找回“勺子”,是執着。這樣内心坦蕩的人,終究是被浮躁的社會整得懵圈了。

影片最終以拉條子穿上了“勺子”之前的衣服、破頭盔走在路上,和“勺子”之前一樣,被路過的小孩子們大罵着“勺子”,追趕着用雪球砸向他。這就是底層社會的悲哀。

可是,就像影片中所說的“誰把别人當傻子,誰就是最大的傻子” 。

其實,這個社會不用跟别人比聰明,而有一種智慧是“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