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凉山(2021)的剧情介绍
《走近大凉山》由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导演竹内亮奔赴与大凉山的“十年之约”,探访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大凉山区小学和足球队,受邀参加当地彝族火把节,体验彝族家庭生活。竹内亮用镜头记录下大凉山的沿途美景、风土人情、文明乡风,揭示大凉山正在发生的深刻巨变。
走近大凉山(2021)的影评
很欣慰的是,这部纪录片里的大凉山,政府已经拨款盖了新房子,孩子们上学的地方也变得更好了。尤其是皇家马德里基金会可以帮助到大凉山的彝族孩子们踢足球,甚至有西班牙教练来到大凉山执教。真的希望有天赋的小球员可以在政府,皇马的帮助下改变自己 ...
山那边的世界
通过纪录片,了解不一样的世界。在另一片土地上,有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法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没有干净整洁的衣服。更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他们生活在广大的土地上,但是所见到的世界却很小。从未看过山那边的世界。他们以为一辈子就只能 ...
当我们在埋怨社会之当我们在埋怨社会之苦时,在祖国的另一处仍有人在与自然作斗争,一直在想办法融入现代社会。山上村庄我总认为不可能有世外桃源的存在,因为无人知晓的人间秘境只可能是生存艰难的地方、与自然搏斗的地方。世外桃源本就是理想世界我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大部分经过这里的人都抱着一种看客的角度,少有外面来的人会留在这里。今年是凉山被解放的第七十个年头,凉山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处于被看,短短几十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社会,du品、ai滋、贫困、封建习俗,每个人都习惯着标签化看着这里,但少有人真正关心背后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彝族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就是彝族人,我接受着这个时代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潮,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冲突是十分深刻的,可能这是当下每一个彝族小青年的挣扎吧。但就像我说的,全民汉化,文化的主体:人,都不了解文化了,这个文化正在慢慢消逝,然而没人关心,外面的人甚至包括很多本族人。这可能是一个身处在大大森罗世界里一个小小的少数民族人的悲哀吧。最后致敬每一个留下来了,感谢导演让更多看到这只影片吧
没想到观众如此之少。故事虽然有点简单,但是清澈的眼神令人动容,喜欢开始火车小哥和哈维教练的片段。
首先感慨大凉山村民真真朴素善良,其次国家对大凉山区的补助真的很大,不仅架设天梯,还把大批民众转移到山下,让他们住上了政府补贴的平房。脱贫的关键是教育,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政府给小孩造了学校、给予了村民工作机会,而不是一味发补助金,这才是发展与走出大山的硬道理。
总理说6亿人月收入1000元 这句话似乎离我很远 但是看了这部片子 你会知道 离他们有多近 他们的生活还没有月收入1000
对大凉山我以不太陌生,但还是被竹内导演的片子感染到。支教哪一段全程担心孩子们说出“日本人侵华,是混蛋“之类的话,但也没出现尴尬。可能有特提前提醒,但无所谓了,在孩子们启蒙阶段,告知他们历史之外的价值观也是非常难得的,就如火车上彝族男子笑着说”日本人坏得很“,竹内忙回答:不能这样说,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呢。所以他的依然会送葡萄给竹内,也愿意握手说“你是我第一个见到的外国人”。人类应该是有共识的,如受教育、讲文明、脱离贫困,除此之外,任何的意识形态都应是跳梁小丑。
来来去去的支教老师,因为都留不久,很容易给当地孩子产生被抛弃感。唉
有点复杂的观感。是非常好的脱贫宣传片,意识形态意味实在有些浓了,但却多少也在这种宣传中看到了某种来自被拍摄者的真诚。导演的视角多少是有些居高临下的,但这不是他的问题,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外来者视角来看这一切,这种差异反而正是影片背后立意所需要的。不过,我的复杂感还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的立场,而是想到了我大学时期暑假去贫困地区支教的时光,不敢说完全感同身受他们的生活,但至少也是不陌生了。关于这类影片的背后,除了感谢感动,其实还有很多更深层的原因,是需要所有人思考的。多的不说了,最后建议看的时候关弹幕,不然会被无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