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Faust(1994)的剧情介绍
浮士德Faust(1994)的影评
《浮士德》 ——魔鬼没有对手
《浮士德》,还是抓住了原著小说的精髓了。原著中梅菲斯特其实就是浮士德的心魔,以魔鬼的面貌出现,浮士德无法克服心魔,交给上帝解决。电影中,梅菲斯特的镜中面貌就是浮士德,和小说意味大概不差。但这次导演没客气,一切交由浮士德解决,结果无解 ...
《浮士德》,还是抓住了原著小说的精髓了。原著中梅菲斯特其实就是浮士德的心魔,以魔鬼的面貌出现,浮士德无法克服心魔,交给上帝解决。电影中,梅菲斯特的镜中面貌就是浮士德,和小说意味大概不差。但这次导演没客气,一切交由浮士德解决,结果无解 ...
善良和纯洁 不堪一击甚至不值一提 邪恶和欲望 暴虐却滑稽 你微暗或泛白的宿命或许早已被写就 你庄严肃穆地朗读着用古体字写在雕花羊皮卷上的宿命 却不知当初的执笔者除了一手好书法外一无是处 你看到的宿命的羊皮卷如此厚重 却不知这只是执笔者敷衍地例行公事的随手戏谑涂就 再见 Faust
九年后二刷,我读过一次《浮士德》的原著但不记得故事内容,而电影情节也基本忘光当新片看了。史云梅耶将原著故事的背景搬到了现代,变幻莫测的魔鬼通过在地铁口分发传单引诱堕落的灵魂,而被引诱的路人先是在舞台上化身为「浮士德」,背离木偶天使的指引而选择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化为主角本身的黏土恶魔,期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逐渐模糊,使得越陷越深的浮士德最终命丧车轮,而魔鬼已经在寻找下一个受害者了。形式上,史云梅耶对真人,定格动画(包括木偶戏和黏土动画)和剧场表演进行了有机结合。这三种形式都可以分别在史云梅耶的前作中找到对应的代表作,可以说是把他的生平所学都用上了:舞台上的扯线木偶指代经不起诱惑人类的傀儡命运,而黏土动画用在千变万化的魔鬼身上也很妥帖,逐渐变质腐化的性与食物也是他惯用的意象。
匹配剪辑相当出彩,堪比今敏《千年女优》,原本彼此隔绝的空间被赋予了相互穿梭的联通纽带,现实与幻想间的界限同时也因锚点消失而不断模糊。并且史云梅耶用反传统戏剧设置解构并重构了《浮士德》的戏剧内核。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象征着资产阶级的锐意进取精神与追求真理的不懈态度,而史云梅耶则以一种带有精神分裂特征且现实/幻想相互交错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一则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平庸个体尝试通过“浮士德”式英雄幻想满足自我欲望最终却走向自我毁灭的寓言。这一反讽直指资产阶级车水马龙表征后的空虚缥缈本质,真是既cult又正中下怀。
#siff#2024-6-21重看;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一次次重复他生命里的梦魇,史云梅耶一直在他的噩梦里反复演绎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贪婪。定格黏土动画和真人表演的结合,移动剧场适配时空的转场(剪辑非常神奇,他在《昆虫物语》中说剪辑犹如梦境,剪辑就是他的神器),被操纵的木偶就是凡人在世间的象征,上帝和魔鬼的博弈。
史云梅耶的长片代表作,暗黑超现实风格依旧,取材自马洛、歌德与格拉贝关于浮士德的文学作品。形式别具一格,融合了真人表演、(巨大)木偶剧、定格粘土动画与纸偶,真人表演部分均无台词,仿佛回到了默片哑剧时代,而木偶剧或定格动画部分却充满了对白(不少台词直接引用或改写歌德、马洛的浮士德戏剧),真人、木偶与粘土也时常同台互动,透现出古怪而滑稽的错位感。史云梅耶的改编非常现代,魔鬼的同伙在街上大肆散发地图传单,被诱骗入坑的路人最终不得不化妆成木偶、戴上假面并被木偶师提线操纵着强行表演,并在戏里与魔鬼订约,假戏真做,再也分不清虚实幻真。首尾相接的循环(经不住诱惑稀里糊涂自寻死路的人前仆后继),以及大量重复的元素(对勾牌与木偶师手的大特写、门铃与红灯、火等),显得荒诞而悲凉。对吃的执念一如既往。(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