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政委Комиссар(1987)的剧情介绍
前苏联1967年阿•阿斯柯尔道(AleksandrAskoldo)夫执导的一部遭禁20年的经典战争名片,根据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改编,诺娜•莫尔久阔娃(《青年近卫军》)主演,国内曾公映过。
影片拍成后即遭禁,导演也因此被开除党籍,本片也成为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影片在拍成20年后(1987年)终于解禁上映,不但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多个国际电影节,荣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
剧情:
在国内战争的严峻年代,一支红军部队击溃了白匪军,来到南方边陲的小城镇别尔季切夫。女团政委瓦维洛娃戎马厮杀,执行军纪毫不留情,她曾把一个未经许可顺便回家住一夜的士兵叶海林当作逃兵处决了。目前,瓦维洛娃怀孕已临近分娩,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这个小镇的洋铁匠叶菲姆夫妇家去待产。叶菲姆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家里人口多,有老母及6个孩子。叶菲姆对于镇长把瓦维洛娃安置在他家不表欢迎。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他认为红军和白匪都不会给他这个犹太人带来好处,上次白匪来犯,还残忍地处死了他的哥哥。瓦维洛娃与这个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也格格不入。但叶菲姆的妻子、善良勤劳的玛丽娅对她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改变了她的看法。她以普通女人的眼光看到了这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温馨而和谐。瓦维洛娃分娩时,玛丽娅为她接生,并让她同意按基督教的仪式为孩子祝福。瓦维洛娃成了一个会哼摇篮曲的妈妈了,并觉得自己也是叶菲姆家中的一员,常常帮着玛丽娅做家务事。团长来看她,通知她:白匪开始进攻,红军即将转移,但一个月后会回来。团长希望她和野战医院一起乘马车撤退,她没有表态。团长派人给她送来了一些食品,同意她留下。但当红军开始撤退时,瓦维洛娃心情矛盾地思考再三,哭泣着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奶,把他留放在叶菲姆家的床上,大踏步地走出院子,去追赶离去不久的红军队伍了。
幕后:
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编导阿•阿斯柯尔道夫受到了迫害,他被扣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帽子,并以不适合从事电影工作为由把他从电影厂除了名,甚至还企图以挥霍资金的罪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1969年,阿•阿斯柯尔道夫被开除出党,并离开了电影界。他给党中央写信,提出申诉,1972年,他恢复了党籍,但仍被禁止从事电影工作。1986年,前苏联所有遭禁映的影片都开禁了。于是,阿•阿斯柯尔道夫也想让他的影片《女政委》登上银幕,但本片已无完整的拷贝,后来在国家电影资料馆找到一个被偷偷保存下来的拷贝。阿•阿斯柯尔道夫花了半年时间修复了拷贝,《女政委》才于1987年正式上映。离开电影界达20年之久的阿斯柯尔道夫重新归队,本片是他从影以来惟一的作品。
影片上映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来个国际电影节。《女政委》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无论在国内外,很多人都不理解本片何罪之有?或许是因为人性在女政委身上的苏醒受到了谴责,或许是因为叶菲姆一家使瓦维洛娃变得有人情味了,而不是瓦维洛娃从鲜明的阶级立场出发,和这家不信马列主义,只信上帝的人划清界线。反正本片不符合那些经典教条,这就是它的罪名。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对女人、对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
瓦维洛娃由诺娜•莫尔久阔娃扮演,她曾在《青年近卫军》中塑造了乌丽娅的感人形象,并主演过《不称心的女婿》《主席》。
影片拍成后即遭禁,导演也因此被开除党籍,本片也成为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影片在拍成20年后(1987年)终于解禁上映,不但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多个国际电影节,荣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
剧情:
在国内战争的严峻年代,一支红军部队击溃了白匪军,来到南方边陲的小城镇别尔季切夫。女团政委瓦维洛娃戎马厮杀,执行军纪毫不留情,她曾把一个未经许可顺便回家住一夜的士兵叶海林当作逃兵处决了。目前,瓦维洛娃怀孕已临近分娩,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这个小镇的洋铁匠叶菲姆夫妇家去待产。叶菲姆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家里人口多,有老母及6个孩子。叶菲姆对于镇长把瓦维洛娃安置在他家不表欢迎。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他认为红军和白匪都不会给他这个犹太人带来好处,上次白匪来犯,还残忍地处死了他的哥哥。瓦维洛娃与这个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也格格不入。但叶菲姆的妻子、善良勤劳的玛丽娅对她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改变了她的看法。她以普通女人的眼光看到了这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温馨而和谐。瓦维洛娃分娩时,玛丽娅为她接生,并让她同意按基督教的仪式为孩子祝福。瓦维洛娃成了一个会哼摇篮曲的妈妈了,并觉得自己也是叶菲姆家中的一员,常常帮着玛丽娅做家务事。团长来看她,通知她:白匪开始进攻,红军即将转移,但一个月后会回来。团长希望她和野战医院一起乘马车撤退,她没有表态。团长派人给她送来了一些食品,同意她留下。但当红军开始撤退时,瓦维洛娃心情矛盾地思考再三,哭泣着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奶,把他留放在叶菲姆家的床上,大踏步地走出院子,去追赶离去不久的红军队伍了。
幕后:
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编导阿•阿斯柯尔道夫受到了迫害,他被扣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帽子,并以不适合从事电影工作为由把他从电影厂除了名,甚至还企图以挥霍资金的罪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1969年,阿•阿斯柯尔道夫被开除出党,并离开了电影界。他给党中央写信,提出申诉,1972年,他恢复了党籍,但仍被禁止从事电影工作。1986年,前苏联所有遭禁映的影片都开禁了。于是,阿•阿斯柯尔道夫也想让他的影片《女政委》登上银幕,但本片已无完整的拷贝,后来在国家电影资料馆找到一个被偷偷保存下来的拷贝。阿•阿斯柯尔道夫花了半年时间修复了拷贝,《女政委》才于1987年正式上映。离开电影界达20年之久的阿斯柯尔道夫重新归队,本片是他从影以来惟一的作品。
影片上映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来个国际电影节。《女政委》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无论在国内外,很多人都不理解本片何罪之有?或许是因为人性在女政委身上的苏醒受到了谴责,或许是因为叶菲姆一家使瓦维洛娃变得有人情味了,而不是瓦维洛娃从鲜明的阶级立场出发,和这家不信马列主义,只信上帝的人划清界线。反正本片不符合那些经典教条,这就是它的罪名。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对女人、对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
瓦维洛娃由诺娜•莫尔久阔娃扮演,她曾在《青年近卫军》中塑造了乌丽娅的感人形象,并主演过《不称心的女婿》《主席》。
女政委Комиссар(1987)的影评
听到枪炮声,孩子在哭,男人在咆哮,女政委平静地道“三英寸口径”
出场先立人设:在男人堆里生存的女性,承受无处不在的性骚扰,作为军纪和准则的化身来树立威严。通过抓逃兵的情节来展现。“难道为了一个女人就能背叛革命吗?”“我要将你送交革命法庭。”代表着法律和纪律,她的人性中理性而强硬的一面。画面一转, ...
7。找不出被禁的理由,女政委的刻画还是很成功的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失去人性的人 被信仰异化的人 不可能重新成为人的人 和被封禁的影片 被迫害的电影工作者//隐喻蒙太奇用得妙极了 抽象的心理的意识流的内容如何用具象的影像表现本就难的不行//如何用画面和音效达成疼痛的通感//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在表达核心上的无国界是艺术的赋予//生活促人反思 那些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信任体系对于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虽然是视听语言课上拉的片 但我不觉得老师有理解到故事内核 或者往好了想只是他没说出来
弗洛伊德一样的苏联战争片很头疼啊。还是女性视角,一到女政委的回忆就像希区柯克一样,咣咣咣的吓人。
8,蒙太奇和长镜头两大美学思潮留给苏联电影的最后遗产,毕竟电影在柏林重见天日的时候(还跟红高粱同场竞技),苏联都马上要没了。可能就今人眼光来看,这个电影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的大逆不道,或许在苏联审查者的眼中宣扬战争人性论就已经是突破底线了,但也可能并非如此,毕竟电影还涉及了同样比较敏感俄罗斯犹太人问题。电影很讨巧地用女政委这个女性战争参与者的形象作为喻体,把人性和母性进行勾连,用圣母像、摇篮曲这些元素来进行强化。母亲分娩在电影中显然就是战士艰难找回人性的那个决定性动作(蒙太奇寓意极其明晰),只是结尾还是要政治正确一下,留了个女政委抛下孩子回到战场的结局,最后国际歌都唱了,这样都无法改变被禁的命运,确实挺让人无奈和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