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Talaq(2024)的剧情介绍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因在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戏剧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弃有辱家门。他在争吵中无意地说出“Talaq”,根据当地的宗教传统,只要丈夫对着妻子连说三遍“Talaq”,就意味着离婚。从来没想过离开妻子的萨里姆萨克到处祈求解决办法,妻子却在“妇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响下萌生离婚心思………萨里姆萨克的传统小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崩溃隐喻,是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电影的内核缩影,萨拉马特从处女作起就坚持哈萨克语创作,他认为电影在社会教育中有很大意义,没有电影的进步,民族精神就无法恢复。
离婚Talaq(2024)的影评
新旧交替时刻,谁为婚姻做主?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这则离婚故事,发生在哈萨克斯坦革命与传统交替的时刻。过去的婚姻规则已经失效,新的规范还未建立。男人女人同样感到茫然。当婚姻出现了问题,应当找谁去倾诉,又找谁去做主呢?离婚故事向来都是讲述 ...
在自由的呼唤下,传统悄然崩解。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二十年代,哈萨克斯坦的一角,有个家庭,因一幕戏中戏的反串,掀起了波澜。萨里姆萨克,那丈夫,在怒火中不经意地吐出了“Talaq”,那无情的离婚之词。在他们的信仰里,这三次的重复,便是情缘的终结。然而,这何止是家庭的纠纷 ...
离婚的不仅是男主与女主,还有哈萨克斯坦与他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生活
电影是一个苏联刚成立时的故事。新朝雅政,女性被解放了。她们有权利选择离婚,也有权利选择和谁结婚。听起来没什么不好,但是整部电影是一个悲剧。男主在和妻子争吵中喊出了离婚,按照男女主对当地习俗的了解,他们真的就离婚了。男主冷静下来很快后 ...
单调得乏味的颜色里,唯有红色是鲜艳的注解
前半段几乎昏昏欲睡,一个镜头要定格良久,也没什么波澜的剧情。直到女主角半夜离开,在宣传着女性想嫁给谁就嫁给谁的社会,做了别人的第三房妻子。在审判时,问她是否自愿,她只是长长地低着头,新丈夫代答“她自愿的”,最后“喜大普奔,法官牵走两 ...
在世代继承的神权权力,苏联自上而下的政治强力和从个体意义出发的欲望与自由之间,影片似更多地采取既成事实的并置而缺少有机结合的提升
7/10。客观技术条件造成的瑕疵就不挑了。前半段很好的包容了历史的复杂性。后半段红裤子事件处理得简单了,倒不是说不真实而是迅速的落入了电影一开场所反对的那种二元对立。最后镜头从主角身边转开构造了一个表面上的开放,但也明显地展现出倾向性。启蒙现代性推广到极致遭遇的自我反噬得到呈现(这本来就是启蒙和一切现代进步ideology的自我要求),可是,蒙昧传统就应该避开这种审视吗?(电影当然有对传统的反思,但强度显然是不平衡的)
作为一名哈萨克族全程空耳看完了这部电影,字幕的翻译有很多地方都不太正确,男主所说的不只是“离婚”,用汉语更直白的表达出来应该是:“我要休了你”。以及片中说到的“女人”,在片中一直用的是含贬义的词:“Haten”,有类似“低贱、泼妇”的含义。特别希望以后的哈萨克电影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汉语翻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有机会去帮助翻译此类的电影,我也想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 最后,剧中小女孩儿三次跪地祈求真主保佑,由于场内观众没有办法直接了解其中的含义而觉得比较可笑,而对于我来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站在哈萨克人的角度去看进去,前两次忍住泪水,最后一次时,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给父亲四十年,给灰牛两年,给自己的母亲二十年。那你还剩下些什么了,宝贝
#SIFF#期待很高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就像藏族电影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很难吸引到华语观众去走入导演的世界,离婚属于没有故事只有摄影的纸片电影。女性意识崛起想离婚,一个有意思的主题却被消逝在散漫的叙事节奏里。一些民俗宗教有点吸引力。
#10437. #26th SIFF# 主竞赛入围。本片最大亮点就是画意摄影,一些长镜头调度也是颇为用心。相比之下声音就做得有些粗糙。1920年代的哈萨克斯坦确实也是稀缺题材,不过以女权议题进入来清算苏联(除了比较陈词滥调的漫画式蠢且坏的官僚,主要是落到苏联对民族传统和日常生活的破坏上),也是实打实的后冷战民族主义叙述了。看这部的时候居然想起了谢晋大师的“新婚姻法”宣传片《一场风波》。
孩子求真主把寿命分给爸爸,妈妈还有牛,就像孩子天真地相信生命可以瓜分,丈夫也以为婚姻和感情可以瓜分,他看不到妻子在房事时还在用脚踢着摇篮哄着孩子,只知道在戏台上装扮成女人却注定无法理解女人。用一则看似荒诞的离婚规则,反映出女性地位在哈萨克斯坦并没有任何变化的现实,颇具当代意义。
#2024SIFF#+一些奇奇怪怪超前的希特勒装扮和苏联的相互映照,偌大乌托邦下的虚假性别解放,很多奇怪视点的长镜头,冷静残酷带点荒诞。它的表达很乱,电影所展示的结构远让人猜不透每个角色的动机。宗教、革命、神性一切集中在一个寓言内,甚至我觉得“女性解放”只是一个引子?对列宁时期政治的含沙射影我也实在是难以有大理解
SIFF 43/ 呃呃金爵奖最佳影片…迷惑的情节和难受的观感,最能看的部分是画面摄影,是有美感的,而声音完全是一言难尽,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只会扯着嗓子喊的大老粗,不分主次的嘈杂太折磨我的耳朵了。再者这个剧情,本以为是反民俗谁知道是反苏联,不明所以(对这些不咋了解)的内涵苏联,含沙射影的嘲讽,以一气之下口出狂言的“离婚”两字作为引子,人物都是空的动机不明的,宗教元素感觉类似于藏族那边。生活的安稳与平静被破坏,借四十年给爹,借二十年给妈,最后再来五年给农作(牛),所谓的女性平等与自由只是个虚伪的幌子,小家庭和大环境对比下女性的下场,自由的代价是病魔缠身,穿红内裤就是抹黑革命,吸特乐模样的官僚手拿枪对准人民高喊“十月革命胜利”,挺没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