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由Peter Levi执导,索拉·伯奇(Thora Birch)、迈克·里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它的外文名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其他译名《最贫穷的哈佛女孩》,上映于2003年4月7日,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电影。

...

图片发自简书App

《风雨哈佛路》以莉丝·默里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

出生于贫民窟的女孩莉丝,她的童年充斥着毒品、饥饿、嘲笑、欺辱和艾滋病,她徘徊在无助、挣扎和自我放弃的边缘。当她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也进了收容所时,她不再选择和克里斯街头流浪,而是奋起和命运反抗。莉丝边打工边学习,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同时获得了《纽约时报》最高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实现生命的逆袭。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情节上没有故意设置什么情感冲突,也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大起大落。如果单从影片内容入手,无法将这部电影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我会从电影手法以及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解读影片女主莉丝逆袭奋起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莉丝的转变,我会谈一谈生于绝望时,如何才能活出希望。

...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独白、对白的穿插使用,转隐喻的相互呼应,观众理解影片内容,彰显电影情节精神的同时丰富影片艺术价值,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①独白➕对白

独白是相对于旁白来说的,旁白是一个固定的人,不参与电影演出,只介绍剧情和渲染气氛。而独白则指某个出演人物自己面对观众说的话,用以表白她自己的心理活动。

《风雨哈佛路》影片开头勾勒了一副场景:被途花的墙壁、街头用破烂被子包裹着躺着睡觉的小孩、地上的垃圾以及特写的针头弯了的针管。

与这幅画面不衬的是一个好听的声音,也就是影片女主莉丝的声音,她以冷漠,不带有任何情绪的声音缓缓讲述着她的故事。

转身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盯着镜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还患有精神分裂,但我决不会忘记她爱我,虽然她曾经做过一些事,在她的手臂上,总是这样……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她没有起伏的声音,没有任何煽情,向观众道出了她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让观众明白了她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现状,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接下来要讲什么一个故事呢?

电影对白源于生活,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刻画影片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感,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人物,有助于深刻把握影片主题。

在影片结尾,以莉丝被评选为《纽约时报》最高奖学金获得者,与一个记者的对白结束:

记者了三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你会改变些什么,如果你可以的话?

这三个问题也是观影最后观众的心声,借记者与莉丝的对话让观众更深入理解影片人物情节,使整个电影更立体化。

...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②转隐喻结合

隐喻是源于通过映射方式对目标域的概念化表达,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转喻是指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

隐喻与转喻也称为双喻,既丰富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增加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观众更深层次的理解电影背后所描述的精神文化。

《风雨哈佛路》开头,莉丝母亲疯狂的抢走了家中仅剩的一百美金,莉丝和父亲追出家门,走过污水横流的街道时,父亲告诉莉丝,政府已经不再修理这些管道了。这里的污水转喻了贫民窟生活的贫穷和环境的混乱,这个混乱的环境使得莉丝的母亲堕落,并且难以逃脱。

父亲说政府已经不再修理了,隐喻父亲等待着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但是政府真的不管了吗?不。由于学校老师报告莉丝又没有去学校,政府帮扶人员来到莉丝家中,想要帮助他们一家。

...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是莉丝家里的情况让政府人员大吃一惊:遍地的垃圾,装满黑水的浴缸,坏掉的窗户,疯狂的母亲,懒散不管的父亲等等。家中脏乱的环境隐喻了这一家人的懒散与自我放弃,正是这种态度,让这个家庭和社区没有希望。

莉丝经常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在学校被同学嫌弃嘲笑,就连莉丝自己也认为她是一个有味道的女孩,家里脏乱不堪,自己身体的清洁也熟视无睹,正是这种自我放弃的态度将这一家推到了越来越悲惨的境地。

莉丝被送管教,虽然新的地方学生打架争斗不断,充满了欺辱和恐惧,但至少教会了莉丝洗澡和洗衣服,后来莉丝再也没有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女孩,这里隐喻了莉丝的新生,身体的洁净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丝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

...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莉丝母亲去世后,她决定重返学校,于是拜托原来的邻居伊瓦找到了一所高中。莉丝第一次去见学校校长的时候,迟到了一个小时,她告诉助理,她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铁,这里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了莉丝与其他普通高中生的距离,也隐喻了莉丝的机会、光明和新生。

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和转喻,充分渲染了莉丝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奋斗的精神,鼓励着身处逆境的人“请不要闭上双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残酷的现实面前你应该勇往直前。”

...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心理学角度看莉丝从消极退避、自我放弃到奋起反抗,成功获得最高奖学金、考入哈佛大学的历程

从最初的野蛮成长到最后的优雅绽放,莉丝的心理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过程:

·被他人评价否定的消极退避

·获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认同

·价值条件化导致的错误知觉

·结束旧关系,开始新关系的自我重构

①被他人评价否定的消极退避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8岁正处于学龄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胜任感的重要时期,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她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她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她的感觉。她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她,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

影片中女警带走莉丝母亲时,看到莉丝家中遍地的垃圾,发黑的浴缸,对莉丝说道:“你们活的就像肮脏的动物一样。”

在学校,莉丝由于没有经常洗澡和清洗衣服,浑身散发出一种气味被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她自己也产生了“我是个有味道的孩子”消极的自我认知,对学校产生了逃避心理,她说,她不想去学校,学校让她感到痛苦,她并不是像这群学生一样的普通人。

母亲被戒毒所带走,自己和父亲经常吃不饱,家庭的种种状态都让她没有办法向别人表达,8岁的她正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年龄,但外界的他人评价却与她渴望的完全相反,所以,莉丝给自己装上了硬硬的壳,逃避普通人和学校,甚至是这个社会。

...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②获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认同

尽管莉丝很少去学校,但是她在考试中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也开始对她表示认可:“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你应该经常来学校的。”

老师的肯定,邻居伊瓦的鼓励以及母亲眼里的羡慕赞赏让莉丝内心升起希望,她可以的,她有能力,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她会继续选择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原因。

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莉丝的自我概念:

对自己身份的界定——父母吸毒,无法照顾自己,与其他普通人不同;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爱读书,获得满分的试卷;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认识——同样是贫民窟伊瓦的鼓励,流浪朋友克里斯的陪伴;

自己与环境的认识——被同学嫌弃嘲笑。

这些方面形成了莉丝的自我概念:她不属于那个普通人行列。所以当她获得满分,被老师、邻居和母亲肯定赞赏时,她产生了对自己能力信任感,开始自我认可。

...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③价值条件化导致的错误知觉

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常常加有附带条件,即只对符合成人价值观念的给予肯定,不符合的则给予否定。

这些附带条件被罗杰斯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逐渐内化,成为儿童的行为准则,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优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的评价,于是与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容易产生错误知觉。

莉丝内心一直存在着对于来自父母、老师和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但是事与愿违,莉丝100分的满分试卷没有留住母亲,母亲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她以为留在原地就能挽回些什么时,警察闯入,她被强制带离自己的家,她恳求父亲,父亲却把她推向警察,没有一点犹豫;在教养院生活,饱尝了恐惧,欺辱,无力捍卫自己尊严的时候,主管教师以她不去学校认为莉丝有纪律问题……

周围人的冷漠内化了莉丝的价值条件:无论她做什么,仍然没有人认可她,使她产生了错误知觉:她无法让别人满意,她能做的就只有放逐自己。所以,当遇上同样家庭背景的克里斯时,她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克里斯乞讨,流浪,偷窃……

...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④结束旧关系,开始新关系的自我重构

自我发展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

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莉丝的周围有两种旧关系:

第一是与父母、姐姐和爷爷的血缘关系,父母亲吸毒、染艾滋,爷爷性侵妈妈和姐姐;

第二种是与朋友克里斯的关系,莉丝上学途中遇到克里斯,她希望克里斯也能去学校,通过学习摆脱现在的困境,但是克里斯拒绝了,甚至在莉丝去参加奖学金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克里斯拉住莉丝,克里斯被教养院赶了出来,希望莉丝帮助她,并且告诉莉丝,莉丝不属于学校,她们都不属于那个圈子;

母亲艾滋病去世了,父亲住进了收容所,爷爷带走了姐姐,把她赶出家门,第一种关系破裂了;莉丝与克里斯不同,她坚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她拒绝了克里斯的要求,去参加《纽约时报》奖学金面试,走上了与克里斯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二种关系破裂了。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旧关系破裂的同时,莉丝也获得了新关系,第三种关系是她与戴维老师的相遇,与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相遇,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满希望的关系。

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莉丝被迫结束了旧关系,也结束了过去的自我概念与认知,与戴维老师的新关系的构造也让她走上了正道,重新塑造了“自我”。

...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旁观莉丝的发展史,探讨生于绝望,如何活出希望

《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于绝望,活出希望。

父母双双吸毒,染上艾滋病,最爱的母亲去世,爷爷强奸了妈妈和姐姐,这样的家庭可谓是绝望了。但是莉丝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哈佛大学,摆脱绝望家庭的束缚,活出自己的希望,她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点:

①坚定的目标

旁观莉丝的奋斗史,可以发现,她每个阶段,做什么事情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在堕落流浪的时候,她的目标是照顾母亲,在父亲和姐姐放弃母亲的时候,她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乞讨流浪,一边小心翼翼的照顾安慰母亲;

在母亲去世后,她趴在母亲的棺材上,想着为什么她不能呢?难道她要一直呆在这个圈子里吗?她想要普通人的生活,也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她选择了学习,跳出现在的生活;

跟着戴维老师参观哈佛大学时,她看到哈佛大学来来往往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不同,她说: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不想在他们之下,于是她开始哈佛大学的申请……

只有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走的更好。

...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②主动争取机会

母亲去世后,莉丝决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她找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由于自己居住的地方距离学校太远,在与校长见面的第一天,她迟到了一个多小时。

其他人都快面试完了,校长之后还有一个会议,她没有放弃,主动说服校长助理,拿到了面试试卷,在迫切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份卷子;

最后一个人面试结束后,校长从教室出来,准备去参加会议,莉丝主动出击,拦住校长,她推了自己一把,争取到30秒的时间,获得读书的机会;

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时,她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写论文,在最后面试时偷偷回到爷爷家,向姐姐借了外套。

机会不是从天而降的,你不去主动争取,流失了就是流失了。

...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③全力以赴

莉丝决定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后,就朝着这个目标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她边打工,边读书,从17岁开始,决心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学业。

当老师告诉她:一年10门课,用两年读完四年的课程,这不太可能,你会把自己累死的。

她回答:不,这才是活着。

她没日没夜的学习,每天最早一个到学校,最晚一个离开,边洗盘子边看墙上贴着的知识内容,用行动向老师证明她可以。

最后,在申请最高奖学金时,记者问她:莉丝,你是怎么做到的?

莉丝回答:我怎么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

...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者接着又问: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

莉丝答:对不起?在地铁里睡觉,吃丢弃的事物,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幸运是因为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被从身体里抛除,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也必须向前看,没有退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会发生什么?

一旦决定了目标,就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全力以赴,不要给自己留下后路,看看前面会发生什么。

...

图片发自简书App

04、写在最后

“别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妥协现状。”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评价很高的影片,它不仅在当时创下了票房记录,也获得了多项奖项。影片内容引人深思,其中蕴藏着原生家庭、教师教育、如何拼搏奋斗的深刻意义,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激励,更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生活的选择,人生的选择。

即使生于绝望,也要拼命活出希望,愿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获得启迪,像莉丝一样顽强生长。

...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