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实的质感
昨天带孩子去看了电影《八佰》。
由于事先看了官宣花絮,带着一片爱国主义情怀和一打纸巾去的。按照往常的经验,这类抗日影片,都是戳中泪点的英雄式。但是万万没想到,导演管虎留给我们的,却有太多的空白和悬念。
首先我不敢说电影拍得不好,因为那种纪录片式的沧桑质感,宏大唯美的场景是有震撼的呈现出来的。我也不能说,它感情不够丰富,毕竟八百勇士奋勇杀敌的热血镜头,也是感人至深的。特别是那场大喊着名字,捆上炮弹往下跳,炸日军装甲车的场景,也有让我感动得落下了两行热泪。
但是,总觉得整场电影欠缺了很多东西,尽管剧情牵扯了诸多人物,也细腻的刻画了丰富的人性。小湖北和他哥哥,从一开始胆怯的逃跑到英勇的面对日军的枪林弹雨;老铁这个人物,从起先游离世外的无所谓,到激发出的男人血性。还有很多对租界内小人物大人物的细节描画。
这是一部众所周知的“群像”戏,意思就是影片里没有绝对的主角光环,但是在2个半小时的时限里,选择这类表达手法的影片,对导演的驾驭能力也是个很大的考验。
一部电影,终究还是要讲观影故事感体验的,我的体验就是楼上那只吊足味口的靴子,迟迟不落下的半吊子感觉。让人觉得五位杂陈,又不明就里。

赵子龙的穿越感
这是一部比较拧巴的戏,主旋律不清,歌颂的和讽刺的味道都不够浓,不过瘾。
从小市民的热血来说,那个赌场的姐弟突然的就豁了性命的去送电话线送旗子,这段铺陈不够,突兀有于。从政治角度来说,黄晓明演的那个特派员,那个摸着小胡子的几个镜头,一笔带过,不清不白的就掠过了国民党的软弱,腐败,和一场用士兵生命演给西方看的政治乞讨秀。
前面站在电影故事性的角度讲完了观感,再来说说电影拍摄技巧和画面呈现效果。
如果有喜欢看大片的画面感和拍摄技巧的朋友们尽管大踏步的走进影院,绝对值回票价。
管虎可以把一部战争片,拍出文艺片的范儿,还是首开先河。
电影大幕一开,一边是租界内纸醉金迷的众生相,一边是被日军轰炸后如断恒残壁的四行仓库,这种开篇强烈的对照和烘托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
全片的里里外外脱不了导演要表达的一种文艺范的观戏感。电影院的观众看《八佰》,影片里两岸的人搭台唱戏,政治阴谋和时代背景下,小老百姓生活里的麻木,抗争,以及空中美国飞艇的观察员在望远镜里俯瞰两岸众生,都一股脑的呈现。
电影中两岸交错的蒙太奇手法,上帝视角的叙事技巧,成就了感官上的饕餮盛宴。
孩子脑海里的赵云单枪匹马面对大军的孤勇,皮影戏在地图上流离的光效,搭台唱戏的人们丰富的唱腔论调,赌场麻将桌上贵妇人的芊芊玉手,穿插跳跃在整个影片中。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不是标准的《花样年华》里的调调么……

宏大背景里的文艺范
所以这部片子也呈现了观众的两个极端性,在豆瓣影评里的一片叫好之声和知乎平台上的一片叫骂之声。
看了官宣,观完影,甚至查阅了时代背景后,我理性的写下人生中的第一篇电影长评。
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很大一部分意义,是让大众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了,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尽管它也只是一部裹挟着太多妥协和利益的商业化影片,但并不妨碍它横空出世后,大家对他的漫天刷屏,关注以及质疑。
这些争论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起码我的孩子看完电影后,尽管疑惑重重,却丝毫不影响她对这段历史探究的热情,执着的上网搜索故事里戛然而止的后续,谢晋元以及那四百士兵最后的归宿。
正如电影里洋记者问道的,国军高层都已放弃,那这些底层士兵誓死捍卫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和下一代,一起在生命中去探寻的人生课题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