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跟电视剧之间肯定会有难以填满的鸿沟,这是由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决定的,文字在描述时可以借助诸多隐喻,很多东西往往点到即止,但剧不行,虽不至于面面俱到,该交代的细节却都不能含糊,所以但凡联系到“历史正剧”这一概念,好这口的观众往往会从是否足够写实方面进行分析,《康熙王朝》也没躲过。

不够写实大概就是该剧遭受的最大非议,但这次的改编毕竟来自二月河的原著小说《康熙大帝》,并非史料,戏说成分必然存在,这就是一部讲述中国王朝帝王传记的剧,以此为大前提,这方面确实不宜要求过于苛刻。

...

一部剧控制不了它的受众群体,但能够吸引更多目光肯定是制作方心之所愿,不死板地照搬历史恰巧也成了该剧亮点,当然要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康熙王朝》的故事背景是清朝世祖顺治帝末年和圣祖康熙帝在位期间,时间线则是由顺治帝痛失董鄂妃直到康熙在位61年驾崩,跨度极长。

这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第一次以正剧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一生,角度中肯客观,把评判权留给普通观众,整体看过去基调恢弘磅礴,有着浓重的年代质感。

...

前面说过该剧历史性错误有点多,有网友指出孝庄太后说话一口一个“我孝庄”,偶尔会有出戏感,而且十分精彩的容妃和蓝齐儿这条线也是虚构的,这不禁有些遗憾。

其实“我孝庄”是为了表达角色个性,而且通过查史料可知,那时候皇室的女儿们都是没有自己姓名的,全部用大小和格格来替代,所以谁又能保证一定不存在这种荡气回肠的故事呢?只要符合剧中康熙的性格定位,又能赚足观众感喟,这种安排便合情合理。非但不是瑕疵,反而是一种剧情推动力。

...

但凡描写封建王朝的剧大多难逃“奴性”一词,这是必然,上到尊贵无比的皇后妃嫔,下到低若尘埃的宫女太监,无一不是把性命交付在帝王手中,激怒皇上便被即刻处死的桥段不要太多,可《康熙王朝》却弱化了这种奴性,转而着重刻画了觉醒的意味。

这一点也要从蓝齐儿说起,本身容妃把女儿远嫁是不情愿的,但为了不忤逆也只能遵守,事后战争需要康熙又杀害了蓝齐儿的夫君葛尔丹,按照常理蓝齐儿必然的结局便是跟随父亲回到宫中,继续等待下一次身不由己的皇命安排。

...

然而她没有,在质问完怎么会有康熙这样的父亲之后,她带着阿密达一起回到草原,余生自己做主,这种觉醒力令人赞叹,也是该剧能够跳脱出一般历史剧的重要原因。

编剧将康熙及其周围人物塑造得立体饱满具有个性,而非个个都是封建压迫下畸形的产物,这不光是剧中人物的进步,更是编剧和观众整体观赏水平的进步。剧存在的意义不是单纯记录,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做出改编创新,得以引发观者思考。

...

当然,除了剧情,《康熙王朝》的演员配置也达到神仙级别,陈道明、斯琴高娃、如萍、李建群等,每一位的演技都堪比教科书,也让观众们更容易被带入剧中情境。

这是一部老剧不假,但精良的制作令其如今再看依旧吸引,甚至每次重看都能体会到不同感悟,康熙身为一代帝王,他的考量难免总在权衡利弊,对待人性固然应该向善,但身不由己也一直伴在左右,越长大,这部分便越不能清晰地说出对错。

...

它陪伴了一代观众的成长,从少不更事到参透人间,当然再过18年看可能又会生出新的想法,这大概就是一部经典好剧的久远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