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调香师》只顾取悦观众的眼睛,结果浪费了一个难得的题材。在香水业界,Dior 是不多的几个拥有专任调香师的商家之一。这些品牌,因为历史规模,调整自家经典、同时开发新品的任务很重,而此片主角 Demachy,则是这个职位的绝佳人选。在历代调香师中,Demachy 未必是最有传奇光环的,但他的长处恰恰不在于营造自己的光环。他的性格极为随和、开放,没有很多个人表达,而在商家极力讨好市场、尽可能放弃一切原则的年代,这当然就是长处了。他坦诚到什么地步?这部片里采访者问他第一个香水创作是什么,一般人可能答一些场面话,达到很好的效果就罢了,例如“我第一个香水是为妻子做的”云云。而 Demachy 竟一五一十地说,他真正第一次调香,是畜牧业专供产品,为了让牛多吃草料……

真是憨厚得有点可爱。但说实话,在层层商业宣传中,光环闪耀的调香师们,究竟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受过长期的训练,基本在幕后的实验室里工作,熟练运用着常人不感兴趣的专精技能,换句话说,他们大多是 geek 而已,只不过,有些人在 geek 的同时,也有些个人魅力。而这位憨直的 Demachy,遇上这一部全面包装的“纪录片”,真是效果恰好反了过来,有的场面令人极度尴尬,因为这部片子,显然是经过 Dior 团队的全力合作,不仅主角的衣装全是安排好的自家时装,连园里摘集用的白布都印着 Dior 的 logo。Demachy 在日本参观的一个镜头里,西装外披着大衣,与郭敬明完全同款穿搭,真是包装过了头。如果拍摄团队里多少有几个香水爱好者,以这部片子的成本,本来可以拍得很有看头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Demachy 不凡的经历。他不仅是多年以来的 Dior 专任调香师,据说也参与过几个 Chanel 的经典作品。而我觉得他最难得的,是兼顾两边的工作,一边是商业性的创新,他开发了许多流行到烂大街的作品。在这方面,曾任爱马仕调香师的 Ellena 也可以做到商业与创新兼顾,然而 Ellena 有更多个人色彩,偏向创新,甚至颠覆传统,绝不像 Demachy 一样随和。之所以 Ellena 经常出镜,谈笑风生,那只是一种聪明,真人不见得好相处。同时,另一边,Demachy 也履行着维护经典作品的职务,这方面,他又可以与娇兰的 Wasser 相比,因为娇兰和 Dior 都有太多经典商品需要照料。两人不论谁做得更出色,至少,Demachy 在商业上似乎更手到擒来。

因此,在 Demachy 独特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他既可以讲述当年传奇调香师 Henri Robert 给他的言传身教,也可以阐释自己多年以来应付市场的智慧。然而,这部片子里,这些都没有,只有太多旅游风光片一般的混剪。不过就算如此,在采摘五月玫瑰的几秒钟镜头里,那不讲道理的粉艳,还是让人难以扣掉最后一颗星。这部片子如果说有一个主线,那就是追踪天然材料的采集,讲述它们多么可贵。例如原材料公司 Robertet 的人说,采集4吨鸢尾根,历经7年半的反复干燥、精制,只能得到300克鸢尾酮,造就了它的天价;另如格拉斯的五月玫瑰(rose de mai / rose centifolia),原材料本身难得,而700公斤的花才能制得1公斤的净油,算下来,1克净油大概来自1万片花瓣(据片中人说,每公斤花约等于350朵,每朵平均约38片)。于是,这部片子似乎成功地说明,采用这些材料的香水,就该价格高昂,人们理应付出高价。

这看似无可厚非,然而,这不是全部的真相。那些昂贵至极的材料,也确实用在香水里,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香水里,天然材料的原油,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大众产品线一般是用不起的。我记得一个调查里提到,售价100美元的一瓶香水里,其中的原材料大概只有2美元。如果加那种 5000 欧元/千克的精油,一瓶里差不多10滴,成本就已经控制不住了。而在这部片里,毫无遮拦的 Demachy 在镜头前拿起一张配方,这张纸虽然一闪而过,还是透露了一点这份工作的真相。

这张配方题为 MADURAI 12,这个词是印度著名的茉莉产地,所以这应该是主打茉莉香气的一种香水,但近年 Dior 相关产品实在太多,不好确定是哪一款。这页纸,片里没有拍全,但我们看到正反两页的配方里大概有近50种材料(可惜片子是笔者租借的,无法截图)。其中,那些昂贵的天然材料确实是有的:苦杏仁、红玉兰、茉莉、橙花、依兰等原油,每千克单价高达600到5000欧,然而添加比例极低,都只有0.1%左右,只有一种茉莉精油作为主要香料加到了0.3%。而且我们理解为什么只加这么一点点,因为即使是这样,这每一样微量的材料,占总成本的比例都高达百分之十几,可以说加一滴都是大动作。

所以,面对成本的限制,调香师的工作其实偏重另一方面,即调配另外那几十种造价低廉的化学合成材料。例如这张配方中,茉莉香气的重要来源,就是两种人工合成的 hedione,是芬美意公司的传统产品,占总比例的30%。提到合成材料,就触及了现代香水的根本,就有两个问题不得不展开一下,涉及合成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对比。第一,某些化学制造的材料,其实在天然的香气中也有,分子一致,例如 hedione 也存在于茉莉花的气味。第二,天然香气中综合了种类繁多的分子,极难复制,而人造材料的气味与之差别很大,往往是表现其中的一个侧面。这就是调香师的工作基础,他需要调和 hedione 等材料,并且仿照自然茉莉花香暗含的不愉快的气味,加入吲哚,或者像那张配方一样加些天然材料,增加丰富程度。

但对香气来说,尽管调香师像在模仿自然,但我们不能认为天然的香气就好过化学材料。当然,令人头疼的化学材料在商业香水里很多见。然而,作为商品来说,天然香气又太单纯了,不够玩味。这里就需要调香师进一步的工作,他的确像谱曲一样,在几种香气、几十种材料之中创作“和弦”,或者说“合调”(accord)。香评中常见的“西普调”、“馥奇调”,就源于几个早期的经典调香。这些综合的香气,相较于天然材料,显然更挑动人的趣味。但是,这部看似大制作的《调香师》,却给观众一个过于单纯的视角,只顾宣传天然材料。总之,我们理解,拍片而已,没必要道出其中的曲折。调香师的工作太复杂,也无法满足单纯的商业宣传的初衷。

从商业角度看,Dior 或整个集团的态度,似乎还停留在过去,或者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这样做。他们用商业宣传、加上 Demachy 的勤恳工作,来推动生意,这是简单的做法。然而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变化。看起来,在现在那些流行的香水里,人们已经不喜欢宏大的结构、精妙的变化,因为人们没有时间去理解,人们只需要简易而快捷地“懂”,认出特定的签名、表达单纯的情绪。香氛中的美感,更加是无以依附的,或者它本来就是如此。美感更脱离共同的感受,在急剧地分化。Dior 这样的大公司,应该也知道自己面临那些小众品牌的竞争。他们纷纷仿照起来,汇聚人力、财力,几年就推出一个二十多款产品的高端线。而一部关于香水的纪录片,本可以汇总人们分化的兴趣,但在这里显然是为 Dior 的高级材料作一种传统宣传。然而夫复何求?这本来就是一种 geek 式的兴趣,而现在人们趣味不是更简单了吗,所以一部宣传片也是顺水推舟,并且占不了多少公司的广告预算。也许只有来年的财报,才能让 LVMH 考虑要不要换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