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较为极端的战争和意识形态元素不谈,电影《摇摆狂潮》算得上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韩国电影。以现实、爱情题材见长的韩国电影,一向稀缺歌舞片,作为一种类型片的挑战,姜炯哲卓尔不群的想象力与创新力,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它的成功,成在了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进行艺术化、奇幻化的展现,在真实的绝望与梦幻般的艺术中,找到了最具观赏性的结合点;它的不足,在于定位莫能两可,披着歌舞片的外衣,曲解了对自由的追求,滥用了无节制的煽情,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隐喻的思想深度。

...

艺术化的残酷,即对应了在战争这样一个极端复杂环境下,人类对理想的无限追求、对人性的无限逼问,又能对意识形态主导的残酷现实中,精巧的进行奇幻化、趣味化的讽刺与批判。

《摇摆狂潮》正应了那句话,艺术不分国界。从歌舞致敬片《爱乐之城》喜提奥斯卡,到战争喜剧化的《胜利大逃亡》、《虎口脱险》的一代经典,再到《摇摆狂潮》的高分评价,艺术的魅力在于轻易冲破了种族、国家、阵营甚至意识形态的种种刻板与隔阂,感染到每一个心存善念的人。

...

单从《摇摆狂潮》的艺术追求上看,清新顺畅的剧情,铺垫充足的冲突,充满戏剧性的转折,都达到了韩国商业大片的主流水准,在技术层面上看,本片在临场调度、人物塑造、环境渲染上的精准度到,是韩国成熟电影工业的集中体现。

虽然,对韩国现实主体题材电影的程式化颇有感触,但在《摇摆狂潮》中,几场如梦似幻的斗舞,几乎达到了好莱坞经典歌舞片的水准。从感官体验上看,《摇摆狂潮》打破了以往韩国战争题材电影中,要么荒诞(《欢迎来到东莫村》)、要么写实(《太极旗飘扬》、《高地战》)、要么意淫(《鸣梁海战》、《铁雨》)的思维定式。

...

问题是,本片导演兼编剧姜炯哲,依然难以摆脱韩国电影中对煽情的过分依赖。在他的套路化思想中,这类用艺术化的形式表现的战争片,不得不安排一个残酷的结局,以便更好的让观众在稀里哗啦的感动中,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在《摇摆狂潮》中,把好不容易累积的美好与善良一瞬间的葬送掉,自然能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这显然不是最好的结局,但确实是最煽情的结局。或许主创们认为,让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感同身受,才是拍这部片子的目的和诉求。

...

人物的扁平化、功能化倾向,是本片过于注重艺术表现和意境创造,而忽视剧情合理性、牺牲全片节奏感的必然结果。无论心存梦想,还是只为了苟活一日,都逃不开死亡和流放,主创的思想局限性,注定了本片浅尝辄止的思想高度。

单纯的扼杀一切希望,就能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这就是主创一厢情愿的诉求,但充满文艺感的剧情是《摇摆狂潮》值得品味的地方,但让观众只停留在对片中人物命运多舛的结局心生感动,这不得不说是《摇摆狂潮》最令人遗憾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