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你连着看完这两部电影,你会不会觉得人格分裂?主旋律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如果从情感色彩讲,一个是暖调一个是冷调;如果从人性角度讲一个是善一个是恶;网上对两部电影分别有各种影评,电影对观者都有很大的触动,但今天我想将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聊点我的感悟,剧情反差很大,一正一邪,有人一定会说,剧情反差因为性格不同,经过这样的巡演旅程一定会有所改变,这很正常。但我想问个问题:那阿卡什的经历呢,可以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经历比起雪利博士和托尼的相比,不更应该脱胎换骨吗?但结局并不是。那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呢?

      我想是主动与被动所造成结果

      你可能会说,两部电影人物都很被动啊,都被生活所迫,被人性所裹挟,其实不然……《绿皮书》中雪利博士为了消除种族歧视,无论穿着,言行亦或是自己的信仰都在突破当时社会局限和认知边界,而托尼,外在看似苟且,迎合,可他的内在核心依然是主动,回家时对孩子的亲吻,对妻子的拥抱,对一份并不是很喜欢但能给家人更安全稳定保障的内心的坚守是主动的……给妻子的信从流水帐到情感的表达如果不是一个主动积极的人,是不会有质的改变的;《调音师》阿卡什看似主动选择假扮一个盲人,但内在都只是逃不过人性的黑暗,被动的选择了臣服于阴暗面,做一个道德盲,就像在警局内心想呐喊事情的真相,但也只能选择想一想而已,几次想面对真实感受的时候,都选择了妥协……

      一个是一段旅程两个人发生了质的改变,从矛盾对立到和谐共处:另一个是:一开始是假装盲人到结尾还是假装盲人。想想看,如果此时重新编排一个结果:巡演结束之后雪利依然像个酋长一样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如果托尼依然会扔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如果阿卡什结尾被易拉罐绊倒了……那《绿皮书》你感觉还善嘛?《调音师》还恶嘛?虽然我们内心仍然希望不管用什么方法合理化阿卡什的复明,但起码不会在一阵唏嘘之后发现人性的丑恶。

      由此总结,如果看完两部电影,能给我们自己借鉴些什么,我想是:如果你能发现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只是钱赚多了,物质条件提升了,更多的是内心从容了,看不惯的东西少了,和家人有情感的流动了,幸福指数提高了……这说明你是在主动的生活,有意识的摆脱了人性的弱点,在挫折面前积极的思考;反之,你觉得生活还是老样子,日复一日,没完没了的工作,讨厌的同事,不理解自己的家人,压抑焦虑迷茫的生活……这说明,你是被动的,遇到问题选择的是逃避,妥协,不断循环着难过的循环……当然,你有权利选择任何生活方式,我不臧否,看看两部电影的主角经历的过程,大抵就能知道你选择主动还是被动生活所要面临的状态。先说阿卡什,为了博得同情带来的一点好处,要演戏,演自己是个盲人,就算是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孩,也要费尽心思去演,随时有可能被拆穿;被要挟(楼下小孩偷拍视频勒索);被人摆布,说摘掉肾就摘掉,毫无还手之力,决定权都在别人手上。选择了被动就会进入被动的状态,任人鱼肉。

      雪利博士和托尼,虽然看尽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开篇托尼的工作环境已经交待,雪利博士面临的种族歧视内心的挣扎),他们没有选择被动的接受现状,没有放弃主动的权利,最终托尼成长了,成为了更好的自己,雪利博士也在种族问题上做了表率并成为一代音乐大师,坦荡荡的活着。    但生活还是由你决定,借用《调音师》话:

...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