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红楼梦》,最不喜欢读的就是诗,总觉得晦涩难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红楼梦》兴趣的增加,才发觉这些诗真是别有韵味。

...

我以为第一章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贾雨村,虽然本章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甄士隐总是在和一僧一道纠缠不清,而贾雨村的描写与刻画却给人印象更深刻。

贾雨村出现在甄士隐梦醒之后的痴想中,贾雨村名化,谐音"假化",《红楼梦》中的好多人物的名字都有深意,甄士隐的管家"霍启"、荣国府的"贾政"、甄士隐的岳父"封肃"、甄府丫鬟娇杏……

...

贾雨村贫困潦倒,想考取功名,却苦于没有盘缠,寄居在葫芦庙内,作者称他为"穷儒","每日卖文作字为生",由此可见,此时此景,贾雨村只能填饱肚子,想去求功名,却是难上加难。

这是第一次写到贾雨村的"穷"。

在甄府丫鬟娇杏的眼中,贾雨村"敝巾旧服,虽是贫穷、却又这等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穷亲友。"

这是第二次描写到贾雨村的穷,这是娇杏的眼中看到的,贾雨村虽穷,但是甄士隐已看出贾雨村非久困之人,也由此说明,甄士隐早就已经想要帮助他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中秋月圆,贾雨村想到自己前途未卜,不由悲从中来,作诗一首"玉在椟中求售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此时的贾雨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机会实现抱负,他把自己比作玉和钗,玉、钗都是珍贵的东西,一个在椟中,盒子里,一个在奁内,也是盒里。

这么珍贵的东西没有被发现,所以要"求善价"、"待时飞",一旦机会来临,贾雨村一定会紧紧抓住,不会让机会从手中溜走。

这首诗被甄士隐听到,当然也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来周济贾雨村。

紧接着,贾雨村借酒抒情,迫不及待又作诗一首"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前两句写景,其实是为了衬托后两句,贾雨村抱负远大,把自己比作一轮明月,一旦有出头之日,势必让万姓仰头看。不是百姓是万姓,这口气之大,才映射出,后来贾雨村为了升官加爵,不择手段地攀附权贵。

甄士隐终于找到机会,把早已准备好的银两、衣服赠与贾雨村,再看贾雨村 的反应,"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贾雨村心中暗喜,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的机会了。

甄士隐没想到,自己苦心为贾雨村写得举荐信,没有给到贾雨村手里,因为贾雨村已经"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此时的贾雨村有了银两,马上就要展翅高飞了,连感谢都来不及当面感谢,这种状况可以从当时贾雨村收到银子的表现已经有所暗示。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甄士隐对贾雨村的帮助可说是雪中送炭,如此大恩,贾雨村应该是当面道谢,可是贾雨村当时只是"略谢一语,其后又"不及面辞",由此可见,贾雨村可说是根本没有把甄士隐的帮助当成雪中送炭。

不由想起郁达夫和沈从文的故事。

1923年,沈从文刚到北京时,没考上大学,学历低、又没有资历,于是想靠写作来养活自己,绝望中,沈从文给郁达夫写了一封信,郁达夫收到信后,找到了沈从文,看到沈从文当时的窘况,郁达夫不仅把自己的围巾给了沈从文,还请沈从文去饭店吃饭,并且把吃饭剩下的三元多前都给了沈从文。沈从文回到简陋的小屋就哭了。

郁达夫给沈从文雪中送炭,沈从文记了一辈子,半个世纪后,郁达夫的侄女访问沈从文,沈从文又提起这件事,沈从文说"那情景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郁达夫给给予沈从文的帮助,沈从文记了一辈子,可是再看贾雨村,都来不及致谢就不告而别,还能指望他涌泉相报吗?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贾雨村其实很无情,在他看来,可能甄士隐帮助他就是应该的,哪有什么应该,谁都不欠谁的。

甄士隐有钱是甄家的,他可以选择不给,这更进一步说明,贾雨村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来临,达到目的转身就走,没有一丝的留恋。

在我看来,贾雨村这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是走不远的。古语有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每个人生于天地之间,处处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无愧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