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于正出品的几部金庸剧播出,口碑大跌的同时收视率却意外地一线飘红。

本月播出的新版《鹿鼎记》也是如此。首播时,央卫晚间收视率排名第五,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豆瓣评分却只有2.5。

...

这种搁在当年瞠目结舌的现象,放到如今早已见怪不怪。只是令我吃惊的是,一些给作品打了差评的观众,不光嘲讽作品是垃圾,还“买一送一”地给喜欢这部剧的观众也烙上垃圾的标签。

...

IP翻拍的好处是无论怎么折腾都能保障收视率,坏处是无论怎么强调“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都逃不了挨骂。因此,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评分低却收视高,以及这么多追烂剧的观众,他们究竟丢不丢人。

一.制片方与观众的矛盾:口碑的双重伤害

笔者混迹百度贴吧,发现金庸的粉丝和四大名著粉丝有着非常高的重合率。但凡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制片方与粉丝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矛盾:制片方将原著当做《参考文案》,而原著粉则将它视作《技术规范》。

制片方希望以原著为素材,在剧作中进行改编,塑造新意。但对许多粉丝而言,原著即是权威,影视剧只能作为原著的PPT,它必须忠于原著,不容更改。

按照“还原主义”的标准来看,新版《鹿鼎记》不论在形态还是内核上都趋向于一部舞台小品,像是明星作客综艺节目时的即兴演出,而不是带着严肃的态度正儿八经拍摄的电视剧。

无数个包袱、段子的锦集下,虽颇具笑点,却也少了很多“金庸味儿”,使观众感到轻浮、随意,创作态度不够庄重。

再加上“经典不可超越”的口号满大街喊,这部剧又没有能胜过—甚至持平——经典的硬质量,评分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为适应作品的轻喜剧风格,演员在表演时会更侧重舞台喜剧的表演方式,表情、动作大起大落,以便契合这部新剧的基调。

但由于该剧制片方与粉丝之间的审美矛盾,张一山的表演虽成功让导演满意,却也使自己受到观众争议。

...

其实,在同样的表演风格下,对比曾柯琅(演郑克塽的那位),张一山的基本功还是挺扎实的。

但为何骂声多集中在张一山身上呢?谁让人家是主角呀,戏多呀。曾柯琅的演技虽不如张一山,却因戏少而被忽略,躲过一劫。

二.母题与当代意识:保障收视的两样宝

观众盼着制片方把《鹿鼎记》做成艺术,但制片方则将其作为商品去塑造。这里又一次体现出观众与制片方的矛盾。

作为从业二十年的导演,马进不会不知经典翻拍必挨骂的道理。那就另辟蹊径,从商业角度着手。不求这部剧有多少艺术成就,只侧重发挥它的商业娱乐价值。

于是母题与当代意识在这部剧里得到充分发挥。

浙江大学的盘剑教授在《影视文学》一书中指出“对电视剧创作而言,商业美学创意资源的内容就是母题”,并以于正现象为例,表示“‘于正出品’是近年来实践中出现的对母题迎合市场的成功运用典型例证”。

“母题”一词说得简单点,就是吸引观众的元素。它可分为三种:一是名称母题(如《鹿鼎记》这个IP);二是情节母题(这个金庸老爷子已经提供好了丰富的剧情);其三是江湖、宫廷、古装、历史背景所构成的物品母题。

典型性母题使用时讲究高密度,不仅数量上要多,而且出现频率也得高,这方面《鹿鼎记》做得算是比较到位。每个母题之间衔接紧密,剧情极少“注水”。

当今观众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十分钟看完一部名著”的视频应运而生,并都具有相当可观的浏览量。新《鹿鼎记》的当代意识就体现在精准抓住观众生活节奏,故事进度快,不注水,韦小宝第一集就来到了皇宫,第三集就擒住了鳌拜。

...

这种快节奏的处理方式既是当代意识的运用,也是对商业母题的成功挖掘。

尽管很多人对“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感到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确实很有人气;尽管《鹿鼎记》删繁就简的叙述节奏引发网友争议,但从商业角度去看,这也确实做到了对收视率的保障。

此外,这部剧的当代意识还体现在满足了观众的各种“如果”。

以《水浒传》为例。原著中林冲没和鲁智深比过武,张清也没和花荣比过暗器,但观众就会去想,如果林冲能和鲁智深切磋一下武功该有多好啊;如果花荣朝张清射箭,张清能否用飞石反击?这些都是原著中得不到回答的内容,但影视改编时导演都满足了观众的这些“如果”。

...

《鹿鼎记》原著中建宁公主不知道身世,她父母在轿子里稀里糊涂就被暗杀。观众会好奇,如果建宁公主得知身世会有什么反应?如果瘦头陀与毛东珠二人及时反抗,能否逃脱?

新《鹿鼎记》对此进行改编,把观众们的这些“如果”放进剧里。建宁公主与父母有了更多的情感纠葛,看到瘦头陀与毛东珠为了保护女儿被乱箭射死,弹幕上很多观众都大为感动。这段改编让两个原著中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在此刻绽放光彩。

...

尽管这部剧口碑很不理想,但在改编处理上都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从而达到较好的商业效果。

三.喜欢看烂片是丢脸的事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特意问了三个群。

第一个群说:不丢人

...

第二个群说:不丢人

...

第三个群就有意思了:爱看烂片不丢人,但有可能被人笑话

...

烂片和佳作最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是什么?看评分。

所谓“烂片”,那就是大多数人都给差评的作品;所谓“佳作”,那就是大多数人都给好评的作品。

我不由想起《武林外传》里的食神,几十年都为先皇一个人做菜。到了晚年,发现自己味觉迟钝,做菜难吃的真相后大受打击。徒弟李大嘴的一番话却让他豁然开朗:“先皇不是不知道您做的菜难吃,可他就爱吃您做的菜。只要吃菜的人感觉好吃,那你就算是成功的了。”

...

新版《鹿鼎记》就像食神做的菜,喜欢这部剧的观众就像皇上,“明知不是美味,但就是爱吃”。

对于喜欢这部剧的人而言,既然它已经让自己感受到了乐趣,那么别人是否喜爱又与己何干呢?

...

值得一提的是《鹿鼎记》虽然半个月前只有2.5分,但如今已上升到2.8分。差评大多集中于前期,后期不论弹幕还是豆瓣,都出现了一些中评甚至好评。

...

...

有人看到这儿会觉得好笑,才上升0.3分,算得了什么?

我们不妨看一下《爱情公寓5》的评分。

刚开播时只有4.5分。

...

一年不到,分数就上涨至7.0。

...

谁又能说得准,一年后《鹿鼎记》的评分会是个什么数呢?

其实,不论分数高低,每个观众都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喜欢的埋怨别人给了差评,不喜欢的则嘲讽喜欢的观众品味太低,网友之间还能不撕吗?

有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不得不提:问“喜欢烂片丢人吗?”大多数人都会回答“不丢人”。但他们又往往只允许你喜欢烂片,不允许你说出喜欢它的理由。

这里就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自相矛盾了。既然喜欢,那谈论它时当然免不了会夸。就好像不喜欢一部剧的观众,给出的自然也是不喜欢的理由。

既然你允许人家喜欢烂片,那就自然要允许他们说出喜欢的理由,而不是一听到好评,就条件反射地来一句“你这水军,是不是收张一山的钱了?”——几乎每次只要有人给低分电影打好评,都会受到这样的质疑。

尽管《鹿鼎记》的评分十分低迷,但谁又能保证自己没有在其他影视剧中遭遇过“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挺好看啊”的情况?

当你喜爱的作品是一部烂片时,不必觉得尴尬,你可以告诉自己,这部剧是导演拍的,和我没有关系。这样想,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