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峡好人》以修建三峡工程为背景,导演贾樟柯将镜头对准了拆迁之中的江畔小城奉节。用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手法加上批判与关怀的目光,记录了在时代浪潮下被改变的底层群众的生活状态。

影片以男主人公韩三明寻妻和女主人公沈红寻夫的两个底层人民“寻找活路”的故事,牵扯出一个个与故事主线未必相关的小场景,而这些场景以完全纪实的方法,不仅真实展现了三峡大移民工程下底层人民的生存精神轨迹和地域文化,同时也渲染了三峡、酒糖、茶水等中国传统精神家园的符号象征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消亡。影片斩获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影片“金狮奖”。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其出身环境与同时期其他导演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身边的变化不断刷新着他的生活以及对周遭社会的认知,飞速的时代发展,让这一代导演在“新”与“旧”的交替中,自然而然的诞生了批判和质疑的审视目光。从贾樟柯的《小武》到《站台》、《三峡好人》再到《山河故人》,无一都体现了批判的态度。影片《三峡好人》对“三峡工程”的纪实性呈现,几度让我以为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而其批判意识始终潜藏在故事冲突与对比中。大面积随处可见的爆破、拆迁,破坏了原本小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秩序,被改造的不只有周围的房屋和街道,还有环境变革下的文化变革和思想变革。运用各种高科技爆破拆除的同时,赤裸上身的拆迁工人挥动铁锤砸向房屋,全身包裹防护服的卫生人员喷洒消毒剂,原始的人力劳动与冰冷的科技手段形成反差,“小马哥”的手机铃声“上海滩”和男主人公韩三明的老旧歌曲对比鲜明,穿梭于豪华酒店的投机商与被剥削压迫的拆迁工人生活状态的鲜明对比。
大量的实景拍摄塑造了更真实的故事氛围,同时贾樟柯还选用了大量的非职业演员来表现电影的进一步贴切和真实,非专业的群众演员不仅淡化了表演模仿的痕迹,还可以更加自然的表现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拆迁工人赤裸围坐在小房间聚众喝酒的场景,朴实自然。
除去纪实与批判之外,贾樟柯的电影每一部都充斥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每一部都充满着对社会、对底层小人物的悯怀之情。但却没有过多的追求感人,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始终采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充满尊重的表现人物。影片中这些处于边缘和底层的人们在他的镜头下非常有尊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基本物质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是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原则。真正的来自底层、来自生活是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了在三峡拆迁移民这个大背景下,还有一群这样的人的存在。
影片中男主人公远赴千里来到奉节寻妻的真实原因是为了看望女儿,但发现已是他人“屋里人”的前妻生活于不幸之中,花了钱财有被抛弃的丈夫韩三明,依然无怨无悔地选择以卖命挖煤去救逃跑的妻子。女主人公寻找两年失联的丈夫,当她真实看到丈夫的表现之后(关机无法联系、与女老板暧昧不清、穿梭于豪华酒店与舞场),以“我喜欢上了别人”的虚拟理由体面离开,虽然是混混的“小马哥”在临走前将糖果分送给大家吃,对待朋友仗义耿直,一边是抛弃前嫌的承担责任,一边是放弃虚名的自我担当,一边是底层人民的率直天真,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三峡好人”?
艺术始终和真实生活有所差异,但我在贾樟柯的影片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