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今天二刷了《八佰》,重点是,在电影院看的。

  前几天没有时间去电影院,在网上看了《八佰》的盗版。看完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是评分很高吗?再上网看影评,差评满天飞!心中各种吐槽,疫情中的第一部影院电影,特别失望。

  今天周末,我答应小孩去电影院看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下映了,只有《八佰》是新片。老公建议选择《八佰》,我极力阻拦,烂死了。可最终我妥协了,作为周末的家庭娱乐,也为了兑现承诺,我只有去接受二次伤害了。

  看到一半,我越来越发现自己错怪这部电影了。巨大屏幕,立体音效,如身临其境。八佰壮士英勇抗敌的一幕幕,让我心潮澎湃,感动落泪。走出影院,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为这部电影正名!

...

  首先我整理一些吐槽点,给大家一一解释。

  第一,口音出戏?

  八佰壮士以湖北口音为主,谢晋元团长是广东口音。观众尤其吐槽谢团长的广东话不标准。我查了一下,谢团长是广东梅县人,应该是说客家话,所以他说广东话不标准那才是对的。其实这种天南地北的方言更显真实。 

  第二,绑炸药跳楼?

  有些人吐槽直接把炸药丢下去就行了,为什么人要跟着一起往下跳,白白牺牲生命?其实,当时情况很紧急——重型坦克逼近,日本兵顶着厚实的盾牌,迅速靠近仓库墙体.,疯狂凿墙。墙体一旦倒塌,四行仓库便危在旦夕。而士兵们的火力很难阻止他们的前进。就在那一瞬间,郑凯饰演的士兵留下遗言,转身就绑上炸药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

  我当时也想,完全可以不需要人跟着跳啊!现在再看,其实人背着炸药,才有重量,有冲击力,才能撞开盾牌,掉到人群中,才能摧毁所有人。如果只扔炸弹,可能只在盾牌表面上爆炸,以它们的威力,破坏性不大,毕竟盾牌也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在这紧急关头,在没有提前部署,在敌人强势的各个方向的攻击下,谁还有时间考虑?只能立刻摧毁眼前的这些危险。而且当敌人的子弹密集地向跳楼的这个洞口扫射时,你想要只扔炸弹也是不可能的,扔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被击中了,炸弹可能扔得不准,或扔不出去,会危及楼里的人。所以,这里一定是要跳楼的。

  看着一排长长的绑着炸药准备往下跳,从容赴死的队伍,我动容了。对于奔赴战场的士兵,抗击侵入自己家园的敌人,与之同归于尽,“丈夫许国,是为幸事”。而对岸的老百姓,开始是看热闹的事不关己的漠然心态,但空气越来越凝固,他们屏息地看着一河之隔的对面炮火连天,四百壮士英勇抵抗强大日军的猛烈攻击。而士兵们跳楼报名的决绝的声音从浓浓烟雾中传到对岸,响彻云霄。普通的名字,平凡的人,曾经是种地的,放羊的……此时,他们是军人,用生命无畏地捍卫家园。

  如此英勇与悲壮震撼了那些“隔岸观火”的人们,激起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同胞的同情。于是那个常在楼上拿着望远镜看对岸的教授,放下了软弱,愤怒地拿上自己的猎枪向对岸放枪;岸边的几个年青学生相视一看,转身离开,从后面知道,他们偷偷去了对岸,也要加入战斗;也有送电话线,送旗帜,送物资的情节。漠然的国人终于被唤醒,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用自己的方式保家卫国。

    第三,送电话线?

  电话是战场上传达命令情报的关键。仓库里没有电话线,于是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前赴后继地送电话线过桥的一幕。很多人质疑为什么不晚上游过河送,就像后面的女学生。

  但是,这是一个思想成长问题。谁都不知道白天过桥有巨大危险,所以最开始大家肯定会想到最直接的办法——桥是唯一的通通。当时租界里的人被士兵们的壮举所感动鼓舞。一群热血青年抱着视死如归之心跑上桥头。这时没有冷静地思考判断,只有一腔热血。这不是理性的做法。

  但先感性,再理性。很多人做事情都是先一头热血扎进去,冲动蛮干,遇到了阻力,才会反思。

        经历了白天过桥送电话线这样的残酷,才冷静下来,过桥是行不通的,得摸索另外的办法——晚上游过河,于是才有了女学生过河的成功,后面大家想到的办法就很更多了,比如做了大型的弹弓,把东西弹过去。在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中反复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采取更有效的办法。所以,刚开始,人们便做出了旁观者看似很幼稚的送电话线行动。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行动。

        每个人都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是需要先驱者的。他们也是英雄。

  第四,升旗?

  赌场女老板送了一面旗帜,由女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送到谢团长面前。现在问题摆在面前,升还是不升?如果要坚持两天,得保存战斗力;可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升。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升旗明显是对敌人的挑衅,是蔑视,所以招来了敌人更为猛烈的攻击。盘旋在上空的敌机凌厉呼啸而来,子弹像雨点射过来。士兵们高呼“中华不会亡”,用血肉之躯挡住枪林弹雨,最终坚守住旗帜,始终在楼顶高高飘扬。

  这无疑是对河岸的国人精神上的洗礼。之前是为战士们的英勇战斗而同仇敌忾,现在更让他们明白,这场仗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保家卫国的战斗,是民族的战斗,是抵御外侮的战斗。升旗唤醒国人,也震撼了西方人。置身事外的西方人也惊讶于他们这种无疑送死的行为,敬佩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让全世界知道上海没有沦陷,国军并没有撤退,还有军人奋战。

  所以升旗是必须的。

  第五,过桥那么危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过桥?

  外国人,记者,特派员……他们自由地通过桥面。其实大家注意看,桥上有一面德国纳粹旗帜通过。这个画面出现两次,一次是送电话线。好几个人躲在旗下面,只不过有一个提电话线的人被日本人打中了,其他人都安然无恙地过去了。第二次在桥上出现,是在特派员的出场之前,所以特派员也是得到纳粹旗帜的庇护才过桥的。为什么?日本入侵中国,德国作为法西斯国家的老大,作为同盟国,日本是不会朝德国国旗开枪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会有一些人能自由安全地往返。当然这只适合少数人。士兵们撤退肯定不能用这个方法,日本人是不会允许中国士兵躲在旗帜下面的。

  第六,敌我两方的军官见面的目的?

  日本军官是为了私心要向谢团长挑战。日军知道他们要撤退,知道第二天日方要重炮进攻,而他也要调走,他就没有机会赢这场仗。他曾经扬言三个小时攻下仓库,可是花了四天也没攻下,伤亡惨重,现在眼看机会失去,不甘心,这是军人的耻辱。

  而接下来谢团长会接受挑战吗?国民党特派员带来的消息是让他当晚撤离。如果他也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没有败仗的污点,为了不被对岸的老百姓,不被后人耻笑,为了作为军人战死沙场,他可以选择留下来坚持战斗。可是他还是为了大局着想,选择了撤退。这样对比,不就显得日本人的无能狭隘吗?谢团长深知撤退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耻辱,但撤退的意义对整个国家是巨大的。

  虽然八佰壮士以政治博弈失败而撤离,但撤退,是为了活着,保全战斗力,以后能在全国发起反攻;活着更是能带着希望的种子,像星星之火一样,唤醒四万万同胞。撤退的意义非凡,大智大勇之人方能看得如此深远。

  第七,虎头蛇尾?

     前面声势那么浩大,结尾却显得混乱。

  在撤退前,已经安排好,派一小部分人断后,配合撤退。另外一部分做好撤退,不许恋战。可是在撤退之战开始后,断后的人就没有音信了,有始无终。其实,电影早就暗示他们的结局了。姜武饰演的瓜怂走上楼顶,耍大刀,唱大戏,用大炮对准敌方。他的作用是控制制高权,阻击敌人火力;而另外一群断后的人,则走出仓库,向撤退的相反方向走去,深入敌人腹地。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牵制住敌人,吸引敌人的火力,才能让撤退顺利进行。当他们举起枪镇定地走向敌人时,导演已经用镜头语言暗示他们一定会牺牲的。只不过是导演仁慈,没有拍他们牺牲的镜头。

  在结尾,当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桥时,岸上的人们都挤在桥边的栏杆前,为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人就急了,英国人怎么不打开栅栏?那些人站在那别挡路啊?其实担心是多余的,仔细看,桥边是有一半的门打开的。

  还有老算盘逃到对岸了,被士兵们感染也加入进去了。然后就没有他的镜头了。这是一种暗示,他具体干什么了不重要,关键是他改变了,国人的意志被八佰壮士改变了,连老算盘这样贪生怕死之辈都加入战斗洪流了,还有谁不会为之奋斗呢?导演不会笨到没有注意这些问题的。所以最后的结局处理地很好,平中见奇 ,艺术留白。

  第八,决策失误?

     虽然前有小队伍断后,但冲桥撤退之路,依然困难重重。日本人早已知道撤退的事,提前做好阻击准备。深夜,照明弹照亮了整个苏州河,犹如白昼。只要士兵们冲上桥,就疯狂地扫射,士兵们就像靶子一样被屠杀,生命戛然而止。谢团长也受负重伤。面对距离这么短的桥,现在却如此漫长惊险。他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们在他面前一个个倒下,愤怒沉痛之余,大吼一声,“全体过桥。”

  有人说为什么刚开始不是全体过桥,而是一连一连地过?这样敌人就不会有那么多机会射击这么多人?我想,应该是撤退之前,为配合英美租界要求,成建制整齐地从桥上撤退到租界。而且面对这个突发状况,谢团长可能也低估了敌人的火力、阻击的决心,导致大部分人的鲜血才换来小部分人的成功撤退。 

        正名结束。

  电影的本质是还原历史,艺术直观地展现战争的残酷,中国人的不屈不挠,但更多地是为了忘却的纪念,铭记历史,不再悲剧重演! 

  这不仅仅是八百壮士的战争。

  四行仓库,陷于敌人占领的孤岛。白天经历一场惨烈悲壮的战斗,晚上陷入死一般的寂静,而对岸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再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的画面。地狱和天堂仅一河之隔,浴血奋战的士兵和麻木冷漠的老百姓形成鲜明对比。国人愚昧无知,鲁迅曾斥责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一旦把他们唤醒,他们一定会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宁死不屈。

  唤醒国魂,万众一心,全民抗战,这才是这场必输的战争的终极意义。

  另一个意义,表演战争,直播战争,希望博得西方各国的同情和支持。八百壮士的英勇悲壮感动了西方人,却没换来他们的行动上的支援。西方各国当然不会为了当时落后的中国损失自己的利益。政府当局俯首屈膝乞求西方国家的救助和调停,乞求别人能施舍和平,到头来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弱国无外交!只有自己的抗争才能换来民族的解放与和平。

  当听到特派员说撤退的意义是停止战争,不让战争扩大,不要让更多的老百姓陷入战争。多讽刺啊。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上海沦陷,几十万国军溃败撤退的理由是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政府当局并没有意识到日本的野心,它是想要吞并整个中国啊,它是想一步步蚕食国土啊。所以国军一退再退,退出上海,退出首都南京,退到重庆,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气焰,失去了民心,国土一点点拱手让人,让中国陷于国将不国,民族危亡的危险中。

  想到前几年,面对国外各方势力,针对南海领土,中国发出“一点也不能少”的铿锵有力的声明,做好战争准备,箭在弦上,时刻捍卫自己的国土,捍卫祖国的尊严。是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怕任何威胁,也不依赖祈求妥协任何势力。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有强大的祖国做强硬后盾,岁月静好。和平,是上一辈抛头颅洒热血换取来的;而现在,和平,需要我们新一代发奋图强,振兴中华,挺起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