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阴雨,难得下午露了太阳,坐在小阳台上,我抱着电脑,重温了一遍《廊桥遗梦》。正看得入神,5岁的儿子跑过来害怕地小声问,妈妈你怎么脸上有这么多眼泪,我看着儿子稚嫩的小脸,有一种被拉回现实的庆幸,自己不用经历那么刻骨又痛苦的爱情,岁月静好也有一番别样的美。
喜欢这部电影的各位,应该都会对最后雨中的诀别非常心痛和又十分感动吧。当大雨磅礴里,透着车窗,站在雨中的罗伯特痛苦无声地告别,苦涩无奈地与车里的弗朗西斯卡相视一笑,做为观众的我们,大多都泪流满面。这部经典的老电影,时至今日,可能还要面对一些观众对它的误解,这样一部讲述婚内出轨的影片,缘何能成为经典,可实际上,导演通过影片真正表达的是那个时代下男女主角之间浓烈爱情,以及在那个时代下,他们对待爱的选择。
这部电影时95年改编美国畅销同名小说而成,据报道作者仅仅用了11天就完成了写作,而导演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与梅姨梅丽尔共同演绎,感动了无数观众,并在1996年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金球奖剧情片最佳影片提名等等。故事记录了四天内发生的爱情,面对这样的爱情和原本的家庭,在责任面前和自我面前,该如何选择。影片里那些浪漫唯美的画面依然会让我们沉醉,可是人近中年的我,每次看到那男女主角的心灵互动,深情的相望,缓缓起舞,心里更是颤抖,因为大多数中年人的激情都会被琐碎的生活扼杀,有时家庭主妇真的只能在一个人独处时找到一些慰藉。可是,婚姻生活比爱情来得残酷,是有时爱情是一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人的事,婚姻里的另一位,他那么老实厚道普通,没有做什么错事,却无形中成了扼杀女主爱情的帮凶。当然,这是女主自己的选择,因为她选择不伤害爱自己的家人。
我钟爱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还源于男女主角对爱情的选择。他们选择在现实里告别,但在心里永存。男主角终身未娶,而女主在自己的遗嘱里,选择火化把骨灰撒在曼迪逊桥下,生时遵从责任,不伤害无辜的家人,死后遵从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我觉得人生修行,有时生在修,死后圆满,也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我们生而为人,有欲望,但懂节制,一定是源于责任或更深层的需求,也许对自己来讲,是埋没,但有时对别人来说,却是新生,是拯救。女主的女儿也同样沉陷婚姻困惑中,而在她处理妈妈后事的过程里,女主的爱情观,对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漫长岁月中她所做的点滴,成为了对女儿的救赎。
电影片尾曲缓缓响起时,儿子跑过来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你关上电脑,跟我一起玩吧。”我说:“好,我们一起玩妖怪抓小鸡的游戏吧”。儿子尖叫着跑开,边笑着,边喊着,边跑着……从那个飘渺的爱情梦中走出来,我要陪伴好现实中的小种子,看着他茁壮成长也是我的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