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记忆中,关于青春的印象大部分已然模糊,曾经的那些接触留下的感悟比面目清楚。因为回不去,所以忍不住一遍遍回望,那些青春,和着笑和泪,用相遇和离别一同构筑。

一直犹豫要不要看这部电影,在走进电影厅前也没有做什么功课——比如看看影评、剧情简介和票房什么的。但偏爱文艺调子的男朋友决定要看,我也就陪太子读书,带着点可有可无的姿态收获了一张票。其实我内心是清楚的,不在乎的姿态下面,是一颗想要逃避的心,我怕在这样一场怀旧意味十足的电影中,太容易让我想起曾经那些象牙塔中的过往,那些过往像是失去水分的纸张泛黄发脆,我不忍多读,怕翻阅过度被某一页弄破划伤,或是不小心弄掉哪几行。

直到观影厅中所有的灯熄灭仍然没有抚慰我内心的忐忑,在座位上,我几乎是正襟危坐,意识到姿态太过于紧绷之后稍微向左靠了靠,旋即又觉得不舒服的扭动回正中。随着屏幕上“老师好”的出现,仿佛回到了课堂,整个影厅瞬间成为了教室,窗外的阳光灿烂的晃着我的眼睛,我偏过头去看,林荫道上人声熙攘,这种熙攘不同于商场、街边的叫卖、吆喝与流行音乐的杂烩,而是带着青春的汗水气味和清爽的有些骄纵的笑声,仿佛刚从树上摘下的柠檬,带着晨间的露珠,指甲一掐,沁出酸涩的新鲜汁水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于谦在影片中扮演的苗宛秋老师,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阔别学校太久的我不大知晓现在的师生相处模式如何,但于我和更早的一些学生来说,在苗老师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曾经的老师的影子。认真、执拗、刻板、不近人情,他不完美,但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他有人性的闪光点和师者的师德,这两者成就了一个形象鲜明而饱满的老师形象,在镜头外看他和学生斗智斗勇的情节,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一个长辈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责备。他未必完美,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带着些有色眼镜看待“刺头”学生,不允许学生质疑的“一言堂”做派,这些不完美,让他的形象更真实。

整部片子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喜剧,也没有抖什么包袱或者是把一部电影演成一个大型的相声或者小品,它是一个故事,一个有着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不荒诞,也没有故作高深。像一首散文诗,在一个个镜头切换的过程中,缓缓的讲述着几代人的青春,讲述着镜头外很多人能看懂的故事,甚至这个故事有些不完美,带着遗憾,安静最终没有考上北京大学,甚至没有上大学,苗老师没有在和同学们相聚在一起,回顾分开的那些年,甚至爱情都被弱化成青春期若有若无的好感,没有成为结尾必须交代的画面。

这样也好,那些不完美和遗憾,唤醒了我们青春的某个音符,形成了怀念的共鸣。


...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