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粝、灰度、人文关怀、接近真实的纪实性,是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贯的艺术风格。

...

世纪交替

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

电影中沈涛对梁子问道“咱们什么关系,代数关系还是几何关系?”

...

故人离散

沈涛的中年失意与社会的阵痛

时间来到2014年,这一幕舞台剧的绝对主角是沈涛,中年失意的她已经离婚多年。

...

隔洋望乡

张到乐的母语文化缺失

2025年后,从小在澳洲长大的张到乐早已不知母语为何物,以至于他跟父亲张晋生无法用母语沟通,只能用谷歌翻译辅助交流。

...

这种血缘都无法弥补的文化隔阂,最终让父子两个走到对立面: 从小母爱的缺失,促使张到乐喜欢上自己的华裔中文老师-米娅。

...

电影中米娅与到乐的岁数至少相差二十岁以上,这种忘年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是极其少见的。

很多人都在说贾樟柯安排这一段,是为了欧洲观众的骨科倾向,但我认为他在2025年的未来设置这一段情节,更多是寓言未来社会道德的重建。

到乐,doller美元,贾樟柯在电影中已经暗示得够清楚了:

沈涛与晋生结合,诞生了下一代的张到乐,中国社会因选择机遇,带来了美元和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留学热、旅游热、国际通婚和投资移民。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第二代乃至于第四代华裔,就会发现他们除了肤色与中国人一致外。

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甚至精神面貌都会与陆生中国人截然不同。

这份不同就是个体长期与母体文化的疏离造成的显性现象。

张到乐成年后仍然保存着母亲给他的一把钥匙,仍然想着有一天返回中国跟母亲团聚。

遗憾的是,电影结局他没有等到返回大陆看望母亲沈涛,最后米娅问他“如果我们见到她,你怎么向她介绍我,你的老师 ? 朋友 ? 姐姐?”。

张到乐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他不知道该怎么跟数十年不见的母亲,提起自己的新女朋友。

在航天技术已经发达的今天,距离早已不是问题,让他无法再淡然与母亲会面的,只剩下因文化环境造成的疏离。

他的情况也正对应现实情况下大多数移民华裔的真实境遇。

母体文化的长期缺失早就让其脱离了中国人的范畴,但是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却又冥冥之中存在某种文化的感应。

张到乐在海浪翻涌的潮汐中,感受到母体文化的存在,同时这也是新一代移民对祖国文化的一次感应联结,它是跨海牵连的血脉游丝,也是隔洋望乡的悠远执念。

4:3 16:9 2.39:1 ,这几十年来电影荧幕的画幅不断扩宽,贾樟柯以三种宽度在世纪之间谱写出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舞台剧。

虽然电影海报slogan是约故人相见,看山河不变,实际上电影的结局与现实中国一样,缓缓走向早已预定好的“山河不再,时移事易”。

1999年末

2025年末

涛的落寞与孤寂,以及时代的迷失和焦虑,在结尾80年代迪斯科舞曲《Go west》中被抚慰,这是一次个体与时代的精神联结,也是悲哀又释怀的世纪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