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号,上海17岁少年和母亲争吵后跳桥身亡,网上关于谁的过错分成两派争执不休,人人都是陪审团成员,人人都是法官。只是事发后再争论是谁的错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只会加重对当事人的伤害。我认为更应该探讨的问题在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
今天重温《放牛班的春天》,结合时事谈谈影片中放牛班案例关于孩子教育的现实意义。

影片采用倒叙回忆叙事结构,全片情节都是马修老师的日记内容。那是1949年的一个春天,在那个春天,马修改变了60个孩子的一生。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影响力,特别是家长,老师这样负有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之责的社会角色。
片头有段皮埃尔与佩皮诺的对话:
"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皮埃尔感叹道。
"只不过50来年而已。"佩皮诺微笑回道。
直到片尾,皮埃尔读完马修的日记,"我的童年浮现,攫住了我的喉咙"。这一段微妙的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无奈,再难忘的一段人生,也只是人生的一段,特别是当成为成人后,面对事业,家庭,社会的繁杂事项,童年美好往往便沉入记忆深处,如果没有找到钥匙,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打开,形同忘记。有时便忘了来处,身外精彩纷呈,心中孤单寂寥。希望以后,我也能说出"只不过50来年而已"。

回到剧情,马修音乐事业处处碰壁,49年1月15日来到一家位于塘底,提供矫正教育的问题青少年寄宿学校当学监,相当于现在宿管加政教处主任。除了问题少年,学校里还有一些因为二战产生的孤儿。
这所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一位女伯爵的赞助,管理者是校长哈杉。哈杉可以说是全片中的反派,片尾马修被辞退评价哈杉为:一个没能力又极度恶毒的人。
我认为马修对长的评价有失偏颇,校长说自己"从没想过要来到这个地方,要成为教育家,有更大的抱负,不想在这埋葬一生,不喜欢做残暴的看守,但总得有人去做",他看似在嘲讽马修位卑权低,实际是自嘲,多年教育途中的坎坷和孩子的顽劣,磨去了他的初心,磨灭了他的耐心,他对上级卑躬屈膝,对孩子"犯错-惩罚"。马修说他疯了,他回了一句"我累了",此刻的他,身心俱疲。
校长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典狱长和《飞跃疯人院》里的瑞秋院长的混合体,也是生活中某一类型家长的化身。他竭力维护秩序,不惜僵化秩序,利用秩序牟取私利,面对顽劣反弹的孩子,他只会用"犯错-惩罚"这样简单的应对逻辑来处理。
这一点,很多家长也是执行着这样的简单逻辑,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维持秩序,犯错即惩罚,不转换为孩子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追问该行为后的心里动机。最后和校长一样在双方的碰撞中身心疲惫。而在影片中,也有一个孩子从房顶一跃而下。

马修来到学校,是什么让他和这些顽劣的孩子打成一片,变成朋友,成为他们尊敬,爱戴的老师呢?
第一、拒绝套用"犯错-惩罚"的简单逻辑。这个逻辑有错吗?不,它本身没错,但校长一直用错了。犯错了,是该惩罚,但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知错,改错。如果能通过其他更温和的手段让犯错之人知错,改错,那么就没必要再使用惩罚了。
另外,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得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犯错。马修在知晓勒盖莱克弄伤门卫马克桑斯后,做的不是告诉校长,关禁闭,而是让孩子去照看马克,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从而知错改错。

"他会死吗?"当马克病情恶化送去医院后孩子这样问马修。
"不会的,医生会救他的。"马修抱住偎在他怀里的孩子安慰道。
第二、不告密,成为孩子的自己人。校长揪出恶作剧始作俑者的手段是告密揭发,隐瞒连坐。这明显是战争的遗留物,也是大人的恶习。而马修几次为孩子们保密,逐渐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并以此为条件规范孩子们的行为。
对于老师,倘若知道了孩子犯错,就只会告诉家长,那么孩子对你只会有畏惧和敌视。对于家长,如果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还是先一顿臭骂,那么下次就不会是孩子自己告诉你的了。
第三、分化刺头,建立威望。他将皮埃尔画成小丑就是如此。教育中,虽然要和孩子做朋友,但也还是要在孩子心中建立威望。
第四、发现孩子们的长处,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兴趣。片中是音乐,生活中就多了。正如马修让孩子们写的职业愿望。亚里士多德认为"净化"是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
影片中孩子生活在校长的监狱式管理中,违背天性的生活只会激发出他们顽劣的一面,而马修带来了音乐,净化了他们,使他们对美好产生了的兴趣,投入了精力。这也净化了马修自己,他也发现了孩子们的美好,有动力继续下去,使孩子们变得美好并影响他人。

第五、耐心。马修一开始也很绝望啊,面对60个问题青少年,谁不脑阔疼......说出教室"安静"一点,那"安静"句句都是有气无力的无奈。但也是使他坚持并发现了孩子们的美好。
人,不但可以控制自己,还能影响他人,尤是是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学生之间,影响力更甚,教育从来都是一件用心才能做好的事,播下种子就不管,除了极少数,大多数收成都不会好,乱管也不好。这其中,还得有方法论的支持,更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者双方的交流与探索,寻找最适合双方的方式。
从片中来看,我读出的便是作为教育者,还是得学会转换思维,用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打交道,多点耐心,擦亮眼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善良,美好,兴趣规避掉痛苦,顽劣,自弃。
片中孩子们的顽劣不堪,其实多是父母,社会,学校造就的。刻画清晰的是皮埃尔的恋母情结和丧父自卑;蒙丹的被歧视造成的内心软弱和外显仇视,暴力倾向;佩皮诺的亲情缺失。
生而为人是幸福,也是无辜。既然是父母带他来到这个社会,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能在这个社会健康的生活和发展。看街上的大胖小子们,身体供给是过甚了,心理供给就不得而知了,依照上海事件个例,心理供给渠道是不畅通,高能耗的,犹如生锈的自来水管,本是送去纯净饮用水,拧开龙头却是污水排出。当下,学校课业如同房价越减越重,升学压力也不断提升,老师,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调节和支持工作,值得全社会认真学习和考量。

最后,我把你当老师,你却想当我爸,好气哦。另外,今天理了一遍才发觉,《三傻大闹宝莱坞》和这片子好像。但你看不管人家抄袭也好,致敬也好,《三傻大闹宝莱坞》都拍得那么好。再看看......哎,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