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故事,固然有宏大场面和精彩特效,叙事结构也十分别致,但是我看完满脑子都是倪妮在指挥中心时候的表现。

一、什么是好的银幕职业人形象?

不自觉会想到五位一体建设当中的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这充分展示了香港电影是怎么聚起一股精气神的。

可以这么说,你想表现出来的群体是怎么样的,他们慢慢真的会变成这样,同样是意识形态宣传,能否做到精神的高度一致是一个问题。

说得具体一点,香港是法治社会,市民至上,这些理念贯穿所有的现代剧尤其是警匪片,也有描写癫狂的疯子也有各种冲突和对立,但是这个精神内核高度一致。

再比如港片港剧里面职场女性的形象,从来都是干练、独立、专业性强的,从90年代的《鉴证实录》到今天的《拆弹专家》,她们也有种种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但是表现在工作和职业上从来都是很专业的,不专业的就会被淘汰,职场也是严肃的,这样其实很有利于树立学生们日后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因为全社会都在提倡如此。

反观大陆的很多职场剧,里面的女性形象?

往往靠的是幸运、魔幻的机遇、奇奇怪怪的人设、和爆棚的异性缘。

在那些剧里,你看不到踏实做事的态度,看不到生存逆水行舟的艰难,甚至看不到应当背负的责任,看不到如果去平衡生活与事业,也看不到专业素养的体现,仿佛随便一个阿猫阿狗只要际遇到了放到那个位置上就能做的很好。

《欢乐颂》里试图通过曲筱潇的台词、小蚯蚓的失业和关雎尔的转正来展现这一点,可惜的是还是太浅层,完全是活在台词里,你看不到那些精神内核。

专业,这是一个职业人的基本要求。

什么叫专业呢?

其一,对着尸体能快速分析出死因、对着恐怖分子能快速制定行动方案、对着棘手的绑匪可以准确找准对方的心理弱点、在客人结账的时候能准确算出茶餐厅的价格、去超市为家人准备晚饭能利落处理好对来访客人的接待……这些业务能力的过硬叫专业;

其二,面对情绪波动和外界干扰能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不拖累队友这也叫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部电影里我对庞玲这个角色印象如此之深的原因,她两方面都很过硬,在最短的时间对各种问题快速给出预案、在最爱的人赴死的时候能及时收敛心神部署工作。

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不会让人对一名女性能否身居高位而质疑,因为她展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呢?

大概就是“做到这份工作就有要承担相应责任的觉悟➡️为了做好会有努力➡️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这不就是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吗)➡️如果因为个人能力达不到导致失误和损失➡️努力提升➡️专业性加强➡️升职加薪承担更大的责任”

不只是女性。

会发现在港剧港片里,只要走上职场,大家都在“对得起那个饭碗”,且不论真假,(能不能把假的故事说得像真的那是影视从业人员专业要考虑的事情)。不妨想想,这样的形象塑造有什么好处呢?

二、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怎么样才是最有效的?

其实答案很明了,讲好故事。

话语权是什么?是说话有用。

想要说话有用,第一步,先要让别人能听得见。

《大长今》虽然假但是故事讲得好,以至于到现在都有人以为针灸是韩国的,故事讲好了,大家就爱看,看的人多了,故事到底符不符合历史,就全看制作人的良心了。

韩剧凭借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已经开始给朝鲜王戴九旒冕冠穿织金袍服了。甚至大量使用明制家具开始在外网宣传明服源于韩国。

这些都说明什么呢?

说明要想树立一个形象,树立一个氛围,通过影视化的故事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

同样,我们想树立一个人人务实,真的在工作中有工匠精神的状态通过喊口号可以达成吗?还是必须要靠故事,真的去描写一个个的事件才真的能引人入胜才会有可信度。

可惜我们的编剧过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给律政剧安排一个个有意思的案子,只有故事好看了,其中穿插的说教才不会突兀而令人厌烦;医疗剧里缺乏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和对医理的解释,然后通过主角生活的描写去宣扬一下空泛的价值观,但其实很多这样的价值观和生命至上的理念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个病例展示,为什么医疗剧作为美剧的一个类别如此的长盛不衰。

我们的编剧太缺乏把一个故事讲好讲踏实的能力。

现在真的有太多的年轻人就是觉得到了职场上是不用管自己的业务能力,觉得工作就是有了个定期发钱的事情,混过去,然后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要紧的。

我们一直在谈女性独立,但是大陆的屏幕上有哪个女性是真的在认认真真对待工作的?《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没印象她处理过什么复杂的案子,《欢乐颂》里的安迪,除了找弟弟和讲人生大道理完全不知道她的能力体现在哪里。

而《流金岁月》里的朱锁锁为什么讨人喜欢观众缘好,因为性格不做作且真实。

那么,能不能把注意力从关注女性的性别特质上分一些出来给她们的职业能力呢?

我还记得当年的《重案六组》一个个的案子,一个个破获的波折,你能了解到警察工作大致什么样子,还记得日本的《白色巨塔》看完即有各种纷争又有医学知识的积累,最重要,也知道了医院大概怎么运行。

如果一部职场剧做不到让人以此为窗口了解这个行业,那他就不是一部好的剧集。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塑造人物,去设计情节,才可能真的把故事讲好,从而进一步打造我们希望的民众的样子和意识形态领域无孔不入的渗透。

不然光喊口号谁看呢?喊“工匠精神”和拍出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喊“尊重传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和拍出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谁有用?

三、我们所向往成为的人往往在影视剧里有投射

对于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印象,并不是漫天的标语里来的,是从一个精致干练的职场女性形象里面来的。

她们确实也精致又漂亮,但是她们的漂亮会让人觉得这是他们优秀人生的必然表现,而不会觉得她们的打扮是为了讨好男性。

因为她们不需要,她们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活得光鲜,她们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怎么得到。

就好像《拆2》里的倪妮,她角色的塑造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人就是可以做commander,就是可以成为高级督察,就是应该有这么精致的妆容和利落的身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真的跻身高层。靠自己。

而这些职场剧里的女性群像,撑起了对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印象。

因为在那里,哪怕是弱势的女性,都会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源于对认真的奖赏和对人格的尊重。

有多少人因为看了陈慧珊想要努力进入高等学府成为职业女性?有多少人因为滕丽名和关咏荷觉得自己也能做成男人能做的事呢?

而这些,我们在马伊琍们身上是得不到的,在刘涛们身上也是看不到的。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至关重要且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的创造者们,什么时候才能打起精神来好好打造一份属于我们新时代应有的精神内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