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早安收信人】原创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每天都能收到文章推送

...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电影《少年的你》,作为一个观影完毕的人,我也来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做为校园凌霸的事件,虽然我并没有亲身接触,也很难有女主一样的共鸣,但我认为对于她所面临的一些困惑,我还是有感而发的。

首先,她说:“为什么轮到我?”说的是,整个学校有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被别人欺负?

她觉得自己是“偶然事件”,但我反而觉得她被欺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因为什么?很简单,她的原生家庭。

...

01.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生长在一个没有父亲,并且母亲也很不靠谱,总是倒卖倒卖一些“违规”产品的家庭。

你的家庭怎么样,你也就是怎么样的。

对于陈念来说,母亲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她影响很大,也让她产生怀疑:为什么自己人生是这样的?

也正是因为她“不甘心”,所以才想要拼命爬出底层,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

穷人想要改变命运,要么靠知识要么靠钱。

很显然,陈念家里没有钱,不仅没钱,母亲还欠了一屁股债,所以陈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读书。

原生家庭的灰暗,是陈念身上一生都抛不开的包袱,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她看起来比常人更容易被“欺负”,为什么,因为她的身上就是有那种“活该被欺负”的晦气。

弱肉强食的社会,能留下来的都是强者,这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人的层次。

而显然,从整个事件看来,魏莱是那个“强者”。而同样,魏莱的底气,也是来源于她的家庭。

...

02.

不同于陈念,魏莱算是家境很好的“大小姐”,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很严苛,也给予了厚望,一个人多想成功,也就注定这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魏莱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长得漂亮,家境好,读书成绩也很优异,可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所以才把目标对准了不如自己的人。

比如胡小蝶,比如陈念。

可能对于魏莱来说,这两个人或者其他人对她来说没任何区别,她只是想通过欺负比自己弱的人,来得到一些满足感,或者说刷一些存在感。

胡小蝶不堪一击,选择跳楼死了,对于魏莱来说,没激起什么斗志,可陈念不一样,她会反抗,她眼神不躲闪,所以魏莱越欺负她越觉得过瘾。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激将法”,当弱者表现出“强”时,反而会更加激发“强者”施暴。所以很不幸,陈念这是恰巧表现出了这一点,才会让魏莱一直死抓着不放。

...

03.

别说校园了,其实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欺软怕硬”。就像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做为一个小混混,小北有很多常人所没有的耐力,他无父无母,没有牵挂,在生活边沿垂死挣扎,想要过得有尊严一点基本上不太可能。

所以这样的小北,在面对被比自己强的对手打时,他自知自己没那么人多势众,所以干脆选择放弃,任由他们打自己,因为他知道,正面刚可能会更吃亏。

他和陈念的不同,并不仅仅只是学识上,而是他的求生欲没有陈念强,陈念深知“我不应该被欺负”,仅仅是从“平等”的层面而忽略了人性,而小北却觉得“被欺负是必然”,因为他知道是因为自己不够强,所以才会被欺负。

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原生家庭又都不幸,自己本身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这样的他们,只能选择相互报团取暖,人生有时候就这样,当你发现以一己之力没办法达成时,就需要通过外力借助。

...


04.

很多人呼吁,凌霸这类事件,不应该发生在学校,不该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事实上,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被攀比的社会中,我们也会很自然地对社会产生愤懑。

因为成绩没考好,被父母暴打;

因为读书成绩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好,被父母嫌弃;

总之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在家长甚至在社会上的地位的时候,我们也会无形当中,变成那个喜欢看别人脸色的“胆小鬼”。

真正欺凌的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那些既定于这个社会中的“不平等”,可要铲除这种不平等,却又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一方面矛盾于成功给我们的自豪感,而另一方面又担忧教育带来的隐患,说白了有人的地方,就会一直存在纠纷。

只不过遗憾的是,我们以为成年人才应该经受的苦难,却过早给了儿童,论教育的一大缺失,其实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究竟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以成绩说话,还是以拼品德说话?

过于注重结果的人,往往最后都不那么如意。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父母与其关心“给孩子什么”,不如多关心“他们要什么”。

一切以“我都是为你好”,其实才是父母们私心的最深刻的表达。道德式绑架的时代应该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