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结局轻微剧透)
今天上午去看了首场首映,说来也巧,恰好没课,加上之前看过小说所以去了,看完有很多感想,上午十一点半散场的电影到下午一点半真正开始动笔。看完整部电影的最大感受就是铺天盖地的压抑中带着强烈的希望萌芽,无论是对陈念还是小北,对方都是自己在那个特殊时间点后坚实的灵魂支撑,是可以将后背交给对方的人。因为是少年,所以才敢去做。
整个故事线和小说中描述的差不多,以高考前夕为切入点,以校园欺凌为主要抓点,展开了陈念与小北的纠缠。从2011年5月到7月,故事主体时间在重庆展开,短短六十天见证了两位少年之间的遗憾和美好。
一、镜头的使用
因为各种现实原因,影片中很多暴力血腥的场景都被处理了,或被剪辑,或被虚化,虽没有实打实的出现,但也能感受到在欺凌现场的痛苦。
人物的经历是故事的重点,讲完主角的故事是两个小时电影的最最最基础的目标,讲好主角的故事才是考核电影质量的基本指标。
摄影擅长运用手拿镜头,跟随主角脚步一步步走向眼前的道路,抖动是步幅,也是心境。摄影也特别注重特写镜头,各种面部特写,要不是各位演员抵得住,可能真的崩了,连细纹都拍得清清楚楚。
近景和远景,特写和全景,人物和环境,两两匹配。观看过程中,我完全没有因为镜头的原因觉得这个点镜头应该指向哪儿,没有因为镜头的远近、景深、囊括内容多少等方面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观影不适。镜头会让你更快的融入编剧为你创设的情景中,那个初夏,那个高考,那个小屋,那对少年,没有强行进入场景的突兀感。场景之间的转换也很少有衔接不当的情况,前前后后都会有一定的呼应,整个故事情节改的很好。
二、背景音乐的运用
背景音乐是在今天凌晨发布的,在专辑里一共有十首,配合着不同的场景,就音乐本身而言,鼓点和管弦乐器相配合,激荡和缓缓相结合,不难看出不同节奏的变化和不同氛围的使用。其中有两段堪称全场最佳,也是两位主演情绪爆发和克制结合最好的体现。
当电动剃刀响起,小北拿起,为陈念剪去没有发型可言的学生头。两位主演,没有对话,只有背景音乐在耳边环绕。小北亲手剪去了心爱女孩的头发,不像以往学生时代里因打赌输掉的男生偷偷剪去前桌女生头发场景的调皮。小北本想好好保护眼前的女孩,却混着血和泪,一声不吭的剪去了女孩的头发,也剪去了两位对世界留下的最后的温存,留给外面的是浑身布满伤痕却坚韧的外壳,真正的温情都留在那个小破房子里独有两人共享。
高考结束,陈念以632分走入了人生又一段光明的路途,小北以刑事犯罪178号缩在看守所里透过窗户窥探外面的阳光。年轻警官求真相,年老警官满无奈。最后长达几分钟的两位主演的对峙,同剪发一样,没有语言,对视,流泪,无奈,理解,携手,共伴。嘴角带笑,虽苦但值。
对峙,冲突;无言,信任;紧张,缓行。音乐赋予了每个环节不同的行走速度,将抒情深深的藏在了少年的故事中。高考的紧张鼓点,让每个曾是学生的你回想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舒缓流动的钢琴声声,走进电影中短暂的美好时光。
三、结局的改编(此部分有剧透)
和小说不一样,陈念没有去上大学,小北也没有被判重罪。无声的对峙和理解,陈念和小北坦诚了。坐上刑车,在立交桥上奔向两个路口,你我虽不同路,但庆幸同行,也将共伴。从2011年7月到2015年春夏之际,四年牢狱之苦。陈念成为了一名教师,用她的力量守护班上的女孩,小北依旧走在身后,守护着“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女孩,世间最美好的存在。
丢掉了光明的未来,但伴你共享牢狱时光,我不亏。背上了沉重的罪名,但护你坚实走向世界,我不悔。
写了近两个小时,回忆、整理、挑选、撰写,文笔不好,却是我最真实的感受。两位主演没有耗费大众对他们的期望,冬雨是正常加超常发挥,千玺演活了小北,这就够了。
不知道这部电影最后能走向哪里,最后能面向哪些受众,可能是周末打发闲暇时光,可能是某个相关行业的工作者,可能是亲身经历者。也许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不清楚这部电影会带给他们多少揭开伤疤的疼痛,但希望电影能走出去,在七年修订未成年法的关头,多多关注校园里的学生吧,他们面对的不只有考试,还有很多可见或隐性的校园欺凌或暴力等没有发现的隐性面。电影对于这些事情会有多少帮助,现在的我们不知道,可只要有人做了,终归会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