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说做人要有风格呢,把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风格。王小帅是有风格的导演。

从《我11》到《闯入者》,再到《地久天长》,都是现实题材,讲的故事都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故事。

要知道,在中国,文艺和政策挂钩可不容易,尤其是一些不太能讲的大问题,比如这部《地久天长》就侧面的写了计划shengyu。当然,计划shengyu不是重点,但计划shengyu肯定是这个故事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大前提。


...

故事前半部分都是在讲刘耀军和丽云家的悲剧:

一、才上小学的独子刘星在水库淹死;

二、闪回讲述,几年前丽云的二胎,被计生干事海燕强行流掉,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三、企业改制,夫妻俩双双下岗;

四、离开伤心地去往南方重新开始生活;

五、养子叛逆,离家出走。

光说悲剧肯定不行,总得给人一点希望,

在后半部分,来了两个若有还无,若无似有的希望。

一是,刘耀军挚友沈英明的妹妹,也是当年在厂里的女徒弟:沈茉莉。来南方找他,彼此,刘耀军已老,沈茉莉离婚,两人在宾馆里犯错误,没想到,一枪即中,沈茉莉怀孕了。刘耀军最终没有同意把孩子生下来,但沈茉莉态度暧昧,依依惜别,去了美国。

二是,叛逆养子,浪子回头,回家找刘耀军夫妇。此情节安排在影片结束时,是对这对苦命夫妻的一份慰藉。此时,挚友沈英明的老婆,当年抓丽云去流产的计生干事:海燕。病故。刘耀军回北京看望老友,也看望早逝的儿子,在沈英明和妹妹沈茉莉视频中,刘耀军发现沈茉莉的儿子是个混血儿,脸上的表情从激动、紧张转变为失落、平和,反映了人物内心情绪的复杂。就在此时,他接到叛逆养子回家的电话。

以上是主要情节。

你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情节花了三个小时,谁有耐心看完啊,是的,如果你不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对现实有一些关注的,

对电影有一些热爱的,

对别人的故事长期保持好奇的。

否则,你可能坚持不了。

虽然是现实题材,但刘震云说过,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是纯粹照搬现实的,如果有,那也不会有人看。哪怕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呢。

此片的艺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故事讲述的方法。时不时的闪回、插入,算是比较常见的叙事方式了,小说也常用这种方法,最近看任晓雯的短篇《冬天里》,也是用的这种不停的插入、闪回的方法,把简单的剧情变得复杂和紧凑,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同理,电影也一样,非线性的讲述,巧妙的拼接。虽然你知道这是技巧,但不好意思,你就是拒绝不了。

二是,戏剧化情节的加入。徒弟沈茉莉多年后来找刘耀军送子,但被他拒绝了。养子叛逆离家,在影片确认莉莉儿子与自己无关时,养子又适时回归,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安排在电影中,给平淡的故事情节加了两个波峰,此起彼伏,你来我往,让绝望的家庭也有希望,让观者的情绪也随之起伏。

还有一些用心的小细节:沈英明和海燕年老后的一些对话,也夹杂着对政策的反思,当然是点到即止。电影中的老物件:三阳,磁带,红领巾,筒子楼。让我可以真切的回味那个年代。

王小帅的良心之作,值得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