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追了一部形式独特,且是国内第一部尝试“桌面影像”的网剧——《云端》。

剧的开篇,是每个人都熟悉的开机、上网。接着,有点毛骨悚然的一幕发生了,一个名叫“蒙面人”的黑客搜罗着最近爆红的悬疑作家张言的信息,并黑进了他的云盘账号,将其罪证和朋友关系逐条罗列。

这一切全在电脑的桌面上铺开。随着剧情发展,我们渐渐意识到,这个事件的起源是张言意外得到了一部“杀人日记”《16》,还把它抄袭、改写成了悬疑推理小说,并因此一夜爆红。号称是《16》的“真正作者”——那个连环杀人犯,伪装成“蒙面人”找来,企图以真实的犯罪实录进行勒索。

如果张言不想顶替成世俗眼中的杀人凶手,他就要以生命和名誉为赌注,玩上一场接一场“恐怖游戏”。

...

在层层跳转的聊天窗口、视频窗口、浏览器窗口和凌乱的桌面间,这个悬疑故事开启了不断的翻转,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而让这部剧值得关注的可谈之处也正在于此,就是它通过电子屏幕进行呈现的视听语言。

这种形式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期,比如《弹窗惊魂》、《解除好友》系列、《网络迷踪》等作品的诞生,就是将这个创想一步步提升的过程。它们从电脑桌面上逐步渗透进观众的“现实生活”,每一部都自带热点话题。

...

而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作品,《云端》并没有简单重复那些作品中已经既定的创作方式,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方式与媒介构成。就如导演所言的那样:“让传统视听语言的手段都回到教科书上躺好。我们要在不同的桌面软件上嗑出不同介质的影像风味。”

相比于此前国外的“桌面电影”,《云端》除了在电脑桌面上展开操作,同时还把“战场”转移到了手机屏幕、行车记录仪、酒店监控等多元的媒介,并没有执着于在电脑桌面上“一镜到底”。与此同时,剧在摄制的时候也包含了大量的主观摄制机位、“伪纪实”的拍摄效果、隐藏式的剪辑点与录屏摄制等手法。

这个选择更为类型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剧情的展开有着更为充分的形式余地,使得每一集都能有着回环推理般的叙述性。

...

就《云端》目前的情节发展与推理分析而言,观看它的快感还在于导演与编剧尝试着让观众进行“自行推理”。

剧里埋设了大量的彩蛋。比如暗流涌动、藏在表面之下的人物关系——刚开场,婉儿和茵夏在外貌上的相似,“蒙面人”画出“?”似乎意有所指;“蒙面人”看张言访谈时,反复重看他提及黄蝎的段落,还写下“装”,隐约暗示了他就是黄蝎。又比如,张言电脑桌面上与剧的主旨息息相关的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蒙面人”以泰弥斯女神(喻指法律和正义)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这些细节与不断翻转的疯狂游戏一起,将观众编织进了抽丝剥茧式的观看体验当中,被剧中庞杂的信息影响着,产生出一种“细思极恐”的效果。

这种被网络中“隐秘的角落”所带出的惊恐感,背后揭示的其实仍旧是现实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在互联网上暴露或藏匿了不知道多少的个人信息,而我们情感与心理的表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平台上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流向何处,又是否会成为“恶性审判”的帮凶?某种程度上,《云端》与近年风行的“桌面影像”,都以其悬疑类型化的方式,成为了紧密契合于当下网络时代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