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论调,越来越多人说,香港电影早就走在「赴死」的道路上。

别不信。

我不说你肯定已经不知道,已经九月了,这还是今年港片第一发头炮。

那么,这一炮,打响了,还是哑火了?

《麦路人》

导演:黄庆勋

主演: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张达明

豆瓣:7.0| IMDb:6.9

...

英文名:I'm Livin' It,直译为「我生活在这里」。

改自麦当劳那句广为人知的广告词:I'm Lovin' It.

...

你应该已经猜到了,所谓「麦路人」,就是那些在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里过夜的人。

阿博(郭富城 饰)是当中最不像底层的人,他长得很帅,会用流利的英文给社会福利署写申请信。

...

精通金融知识,认识很多看上去很厉害的朋友,他就像这群人里的「引路人」,每次出现危机都站在最前面。

他总穿着宽大的旧西装,背着书包,胡须满面,整日游走于快餐店。

...

秋红(杨千嬅 饰)是歌舞厅里的过气歌手,年轻时就与阿博有着情感纠葛,后来成为了阿博的女朋友,也加入了「麦路人」的行列。

...

晓妍(刘雅瑟 饰),一个靠不断洗碗打工替婆婆还高利贷赌资的单亲妈妈,夜幕降临,麦当劳就是她与女儿的避难所。

...

深仔(顾定轩 饰),游戏不离手的「问题少年」,因与家人吵架而离家出走,从此,麦当劳成了他的寄宿地。

...

口水祥(张达明 饰)是这群人当中最趋于隐身的一个,他瘦骨如柴,总是一个人沉默地坐在角落,似乎他早已与这个小小的麦当劳店融为一体。

...

等伯(万梓良 饰)是他们当中最有钱的人,妻子早亡,他的世界随即崩塌,每天他都会恍恍惚惚来到麦当劳,坐在同一个位置上,一坐便是一整晚,有时也点两份快餐,一份给自己,一份给亡妻。

...

生活一如既往的千疮百孔,这一群窘迫、渺小、隐身在社会底层并随时可能消失的边缘人,就这样躲在街灯繁华和高楼大厦的缝隙里,在这个24小时的快餐店里,抱团取暖…

...

你看出来了,一群毫无血缘关系的麦路人,却成了羁绊最深的家人,这难道不就是流浪版的《小偷家族》?

没错,它的题材,是当下最不容易被市场偏爱但容易在各大影节镀金的现实主义。

所以,哪怕它领跑金像奖10项提名,但依旧在票房面前身陷困境。

...

票房惨淡,那口碑呢?

还未上映便毁誉参半,觉得好的,给五星都觉得是埋没,觉得烂的,喷起来一点面子都不给。

而我对《麦路人》的总体感受是:差一口气。

后半段显然哑火了。

从阿博患癌症开始的煽情处理起,整部电影就有着习作感的硬伤,那些煽情就像「手把手划中心思想」,未见得纯熟,反而有了一种刻意堆积苦难的功利感。

...

为了煽情,它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角色的合理性,也对慢慢松散的节奏无能为力。

...

而在群像处理上,杂而乱的剪辑手法,每条人物线上过分的打乱和糅合只会减分,观众最后只能单凭一些细节片段产生零碎的感动。

...

但它闪现出来的优点又显而易见。

前半部分的节奏极好。

它将视野放得很低,前半部分平静而清澈,平缓而庸常,没有太多刻意营造的气质,像一杯冷冷的白开水。

这样的处理才是对的,因为这群「麦路人」早已对这样的生活习已为常,他们的生活几乎隐形,没有任何波澜,也自然不必大肆渲染并制造什么戏剧冲突。

就这样简简单单,将悲剧掩埋在温情之下,无声处听惊雷。

...

同时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被生活撕开的伤口,也能看到抱团取暖的阳光。

比如这场戏。

一群人为了多赚点钱去做群众演员,结果演得是一场哭丧戏,演完放饭,他们坐在角落里,狼吞虎咽地扒着饭,扑面而来的满是酸楚。

但下一秒,深仔坐下,他们身下坐着的棺材塌了,那一刻,笑与泪,无奈与坚强,心酸与温暖就这样糅合,在荧幕中迸裂开来。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和痛苦,这份底层人的痛楚,只有同样是底层人的他们才更容易产生共情。

这群被看作最糟糕的人,却反而拥有着比其他人都更纯粹的感情。

片中的两场葬礼,一场为假,大家在葬礼上做群演,没想到看上去最容易掉链子的等伯却哭得泪流满面,那一哭,是为亡妻。

但在另一场真正的葬礼中,等伯却沉默了,他就那样静静地呆着看着,这沉默同样极具力量,这一沉默,是为半路相拥的家人。

...

所以虽然欠缺宏观把控,但它还是能跌跌撞撞穿过那些硬伤的障碍,落地生根找到与观众相连的脐带,将纯粹的感情传递给观众。

你能看到它的温暖,它的希望。

但看下去,你又好像随时就会坠入寒冷,逼近绝望。

它难道只想给你灌一碗无关痛痒的鸡汤吗?

别上当了,去看看它那深藏在治愈和温暖之下的表达。

它不仅想让你看到一场边缘人物的温情乌托邦,更想把血淋淋的那把名为现实主义的解剖刀递给你看,在爱的表皮之下,它试图去刺到现实的骨肉。

...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特别让人心酸,口水祥偷钱包被警察抓住,阿博气得不行,大声质问他为什么要做小偷。

口水祥没办法,他问:「你说,我这个样子,又能做什么工作呢?」

这一问,既是对自己几乎被抹去的身份的自嘲,也是对繁华的香港社会的一种诘问。

...

我想起《小偷家族》中那一段,警察审问爸爸:「你让小孩去偷东西,你还算是个人吗?」

爸爸这样回答:「那是因为,除了偷东西,我没什么能教给他们的。」

同样的边缘人物,同样的无能为力,同样的无可奈何。

你看,《麦路人》是继承了港片的人文关怀情怀的。

对于片名,导演黄庆勋这么解释:「麦」(麦)字中间有很多「人」,而「路」字里面有很多「口」,这代表了一种城市现象的喻意。

...

这种城市现象的喻意,改编自社会新闻。

2015年,一位老妇人在麦当劳店内夜宿伏案猝死,发现时,这位妇人已经去世七个小时了。

而在繁华的香港,「麦路人」群体越来越庞大。

当麦路人们赖以生存的快餐店关停,他们就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处。

...

但可惜,这把解剖刀扎进繁华都市里的痼疾,却刺得不够精准,也没触到筋脉。

一钉子下去,没刺到骨头,没扎到筋,只划破皮肉。

没错,它的确拍出了温暖的抱团取暖,也拍出了冷冽的现实主义。

可没有拍出的是,这群人背后所折射的,现实的厚度与力度。

不去探讨社会成因,不去追问现实矛盾,不去深入问题核心。

它在回避最重要的冲突。

...

也正是因此,这个故事的成色趋近于简单,只为呈现一种处境,只为让你感动,却少了人性中更复杂的光谱。

当然了,虽不够好,但它仍值得被看到、被肯定。

而我也仍旧希望。

这一炮,下一次能再炸一点,把「赴死」的唱衰论调彻底炸他个皮开肉绽。

我指的,不止是现实主义题材之炮,更是港片之炮。

首发于公众号:一碑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