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平常心看,电影和小品,都还行。小品演员演得特有喜感,笑泪的倒是有,哭得稀里哗啦谈不上。影片的基调从搞笑到悲伤的过度,一下子没大适应。李焕英年轻时候的那种不怕输的冲劲挺吸引我的,演得不错。故事的内涵有些薄弱了,带起情绪却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去看《喜福会》吧,递进片。

看到不少朋友发圈,被《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感动了,我自然是蠢蠢欲动。春节期间,约了朋友,一起去了电影院。之前,有听说网路高清版,也有说等等就能下载,还是想着电影院效果好,氛围也足。也许,我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一样,充满了期待和要求。

电影的开场倒没太吸引我,确实有点小品的味道,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母亲们对儿女的比较,以及她们之间的嫉妒,甚至戏剧化地撕扯。后来,女儿的假毕业证被发现后,母亲脸色的难堪让我以为要进入深刻的反省或者母子交流阶段,却没有。

当然,简单的对话却也挺有趣,妈责备女儿啥时候给自己长脸,女儿怪自己没出息,妈却护起犊子,“谁说我女儿没出息,以后有出息就行”,这样勇于认错的女儿和及时跳出情绪的母女互动还是可圈可点的。

后来,就是,突然的车祸。确实,人生的意外都那么突然,现实中的贾玲也是。不过,这个突然的意外是否也可以看成人生的必然呢?而片内片外都集中表达了孩子的内疚,带着内疚的未来,真是不好受。

于是乎,如果人生再来一次,便想改变母亲的命运,剧情的穿越,她也确实这么做了。而母亲的回应却是:“这辈子,我过得挺幸福的,你怎么就不信呢?”这句台词大概也是贾玲的释怀,也是她对自己说的话,不再自责了。不过,这母亲也是穿越过来的,是她年老以后做出的回应,不一定也代表年轻时的想法。

如果,母亲年轻的时候就让孩子感受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对女儿的认可,对老公的欣赏。又何来穿越之后,女儿想改变的那些状态呢?结局也是作者对自己故事的一个真正告别吧,这是一段美好甚至完美的告别。

为什么我说完美呢,因为母亲对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满意幸福的,作为儿女也是安心了。倘若是,母亲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遗憾,或是后悔因子女而迷失了自己,我们是否也能接受呢?可能,儿时会怨自己,或者怨母亲,然而,成年后却是可以面对的。毕竟,这已是现实,也不是自己的责任,这是母亲可以为自己承担的人生,不用过度归咎自己。

近年来,我们大肆渲染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至于很多人抱怨父母,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大概,任何事情的过度也是一种逃避,所谓的矫枉过正吧。毕竟,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亦无法改变。然而,成年以后我们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看待原生家庭。

自己成为父母后,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不让他们只为自己而活。影片中的贾晓玲,生活重来,却只想换回母亲的开心,想让母亲嫁更好的人,希望她生的女儿多么出人头地。也许,母亲年轻时候有这么想过,回过头来却明白了很多。

看电影之前我没头没尾看了个视频,却误会了故事内容而更加期待。情节是贾晓玲说女儿博士有出息啥的,李焕英说我只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快乐。瞬间贾玲的侧脸落泪打动了我,我以为是两个母亲的对话:一个炫耀孩子优秀,一个希望孩子快乐。炫耀优秀的母亲落泪时内心的OS是:“要不是我,女儿能这么优秀嘛,难道我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我必须这么严苛!”误当成要呈现激娃母亲的内心世界,感觉挺接地气嘛。

当然,影片的真实对白是女儿对母亲重新理解和恍然大悟的瞬间,也挺感人。不过,穿越的李焕英,也可以说是即将离世的母亲对女儿未来的期待,也是一个有了生命长度和厚度的母亲对于养育子女的再次理解吧。我相信每个准妈妈成为母亲前都是充满着爱意,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我们的期待和条件也会逐步递增。

弗洛姆说,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予孩子“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还能给予“蜂蜜”。“乳汁”,指的是母亲对一个小生命存在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着母亲相信生活的甘美、拥有爱和幸福的能力。还记得一句话,对婴儿的爱,是母乳动物都会的,爱成长着的孩子,却是最难的。随着孩子的成年,自我个性的变化,各方面能力的增强,我们会要求他更多,想改变他更多。

《你好,李焕英》为什么这么备受欢喜,我想,可能她把母亲美化了。而现实,我们很难拥有这样完美的母亲,也很难成为这样的母亲吧。有了儿女的健康快乐,母亲又会想要很多,全都想要。所以影片的积极作用也是显然而见的,很多子女会想到自己母亲的不易,晒出当年的美照,立即给母亲电话互动。一种当下的情感即被点燃,影片的煽情还是有效果的,像似激情的互动,来得快也去得快。

也有些母亲会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个人觉得至少中学以上吧,要不然,似懂非懂反而纳闷。如果看完再趁机教育孩子要听妈妈的话,珍惜妈妈对你的好等等,那是不是另一种软控制呢?

如果孩子看完突然感慨要听妈妈的话,是该开心还是担心呢?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的理解和困惑,说说自己的感受就行。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我都是为了你,做的一切都是爱你,所以你要听话”等等。对于尚不经事又处在调皮期的孩子来说,反而会有误解。当然,也有孩子看完了啥也没记住,你教育了一通他也不懂,那也挺好,让它过去吧,一部电影而已。

人生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故事只是贾玲对自己母亲的缅怀,也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最后那段她追逐母亲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我感觉她回到了当年孩子的情绪,那是一个未完成事件,是她当年对母亲的没有放下。

今天,她在电影中完成了,她完成了电影,也完成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告别。对于她个人来说,这是完整而成功的,对于观众来说,同理她的同时也是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了!因为影片中母亲的车祸离开,引起女儿的悲伤和内疚。看的都会直接入戏,为贾晓玲的不幸而难受,同时也会联想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终有离开的那天。其实,谁不会离开呢,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意外和死亡又是谁先到来呢,这也是不确定。成年人因此而怜惜母亲,小孩子因此而担心失去母亲,会更加“听话”,仿佛自己会永生一样。事实是,母女之情,没有条件也不可替代,这大概是生来就有的影响。

我们对母亲的爱,不是因为她会老去或是要离开。而是,她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亲对我们的爱同样,不是因为我们多么优秀,多么听话。而是,我们是她们的孩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和母亲互为彼此,甚至是她们生命的延续。

有些电影,看的时候会释放情感,感受激烈,看完会去分享,会激动或是做点什么,比如这部《你好,李焕英》。也有些电影,看的时候会深入感受,情感慢慢浮现,默默流泪却从悲伤中生出力量,比如《喜福会》。看完它可能不会急着分享,却会深入思考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不会急着做些什么,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如果你很喜欢《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或者不那么喜欢这部电影的,我都推荐你去看另一部关于母爱的电影,叫做《喜福会》。这部电影刻画了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心理隔膜、恩恩怨怨,甚至追溯了三代母女之间的联结和影响。

《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四位母亲都是从中国受尽苦难,而移民到美国的“美国妈妈”。她们都想给女儿最好的,也希望女儿是最优秀的。坚强的她们变得强势,以女儿为荣,互相竞争攀比,使得女儿们从小就开始互相嫉妒。

琼的母亲对女儿的信念就是,女儿一定会大有作为,成就她希望女儿成就的任何事情。琼在九岁那年,母亲希望她成为华人界的钢琴奇才。直到一次演出的失败,她再也不相信自己是个奇才,也不再愿意弹琴,她和母亲有了争执,她感觉自己没用,成为不了母亲想要的那个女儿,母亲却说你没得选择,只能乖乖听话,而女儿的回应却是宁可自己去死。

...

因为钢琴,也因为一些误会,琼和母亲的对话伤害了彼此,双方从此不提弹琴。看似女儿解脱了,母女却有了很深的隔阂,女儿变得乖巧软弱不自信。成年后的一天她们又一次陷入争执,女儿说自己无能,什么都做不好,不能令母亲满意。母亲恍如顿悟,说出了细小的事情表达了女儿独有的善良和天生的风格。瞬间的冰释前嫌,女儿仿佛第一次认识了自己。

...

童年时的奥莉就是个下棋冠军,却讨厌母亲拿她来炫耀。她怒怼母亲,若想炫耀,为什么自己不去学象棋,激惹母亲之后便遭到冷漠。当她再想下棋的时候,母亲却没有了当初的鼓励和认可。再次比赛她总缩手缩脚没有自信,仿佛失去了之前的天赋,从此,她也再没碰过象棋。

...

性格叛逆的奥莉为了反抗母亲,付出了沉重了代价,她对丈夫的选择也为讨好母亲,离婚后却从母亲的失落中感觉自己做错了。她做任何事情都和母亲都有种暗中的较劲,却发现怎样都难讨母亲欢心。直到成年后的一次冲突,母女哭着吵出了积压多年的心里话......

...

莉娜的母亲莺莺一片痴心,却发现嫁了个花花公子,她备受凌辱和暴力,失魂落魄以至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儿子,她的灵魂也随着儿子一起灰飞烟灭了。她逃离家庭移居美国,再婚时生了女儿莉娜,可惜女儿却没有灵魂。

...

中国的记忆一直牵绊着这位母亲,以至于她犹如躯壳般活着,时不时陷入溺死儿子那天的恐惧,儿时的女儿什么也不知道,却以为是自己不够好。她不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以至于屈从一个奇怪规则的婚姻。直至母亲找到了自我,用心进入女儿的世界,才打开女儿的内心,让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

露丝的母亲安美发现女儿面临婚姻的破裂,却还爱着自己的丈夫。她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当年被迫成为了四姨太,忍气吞声没有自我。安美亲眼目睹母亲的自杀,最终唤醒了自己。安美学会了呐喊,活出自己的价值。

成为母亲的安美用相反的方式教育女儿,却仍然难逃窠臼。她发现女儿为爱情而抛弃了自我,她对丈夫的爱把自己变得渺小而迎合,不但失去自己,在丈夫眼中也没有了价值。也许,母亲的强势反而培养出软弱的女儿。但是,母亲太焦虑和避免女儿成为那样的人,却无形之中造就出那样的女儿。一切仿佛冥冥注定却又像是无巧不成书,最后影响女儿的仍然是母亲。

...

母亲对于女儿来说,真是个特别的存在,她对女儿的影响力是不可磨灭的。《喜福会》非常深刻地展现了母女的关系,她们从彼此伤害到互相理解。儿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被看见的女儿,成年在母亲的挽救下重新认识了自己。真所谓因果,母亲们也是在为自己的教育买单。如此的母女深入内心彼此释怀可谓幸运,互不理解一辈子的也大有人在。

是啊,母女何苦为难彼此,最后发现,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母亲。我想,关于原生家庭,对我们最大的影响不是甩锅责任回避成长。而是,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父母,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更合适的父母!

PS:想深刻理解《喜福会》的,推荐看郑世彦的《看电影学心理学》,里面有专门的整篇探讨。想更深刻了解母女关系的,推荐看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的《母爱的羁绊》,里面有很好的案例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