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无依之地》改编自杰西卡•布鲁德(Jessica Bruder)的纪实著作,名为:Nomadland: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影片译名直接取自该书中译本(《无依之地》,陈雅婷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

nomad这个词意为居无定所之人,历史上常常表示与定居农业相对的采集游牧生活。nomadland则表示能容纳这种旅居之人的土地,它一定是荒凉、开阔的自然地貌,而不是珠三角、长三角等人口稠密的地方。在美国历史上,nomad所连结的美国西部具有深厚的荒野文化传统。人们对荒野的感情,正如史家纳什(Roderick Nash)所引述的那样:

正是在我们所称的荒野中有着某种东西,它使双耳陶醉,它抚慰着人们的精神。(《荒野与美国思想》,第41页。)

对于影片女主弗恩(Fern)和其他旅居者来说,荒野本身无疑极具美感和疗愈效果,影片也并不吝啬于展示西部的壮阔、沉静。然而,影片并不是美国荒野文化的简单延伸。传统上荒野是与城市相对的,是一种反都市生活的浪漫主义。但是在影片中,弗恩的房车生活并没有脱离与城市的联系,也不断面临着囊中羞涩和应对露天环境的困难,谈不上田园式的浪漫。在21世纪的美国,弗恩代表了这样一群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却仍然负担不起房子,抑或是房产经济崩溃的受害者,被迫驾驶着改装的房车,辗转各地从事亚马逊等企业提供的临时工作,换取生存物资和停泊场地。在杰西卡•布鲁德原著中,这种旅居生活是生存压力的产物,是不得已的谋生方式,是老年人生存的“无依”。

影片中的弗恩除了流浪工人的房车生活,还有丧夫的个人伤痛,共同造成了情感上的“无依”。踏上无依之地的旅居者,都有难以平复的伤痛过往,这个群体的边缘性不仅来自经济上的弱势,还来自个体经历的创伤。令人感触的是,影片向我们展示了旅居生活的另一面:在共同的“无依”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反而更加强烈。或许是因为生活已经简单到无所羁绊,或许是怀着命不久矣的乐天知命,这些老年旅居者反而表现出令人欣羡的洒脱。一句“路上见”(“See you down the road!”),既可以用于日常驱车离开时的告别,也可以用在某人的露天葬礼,最重要的是,它是相信总会与他人再见的真诚祝愿。

因此,影片弱化了原著现实主义的冷冽,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着重加以呈现。温暖的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影片结尾当弗恩独自驱车行驶在白雪斑斑的高海拔旷野时,我们并没有为她担忧,因为这条旅居之路虽然时常孤独,却并不孤单。就像路上遇到的朋友所说,弗恩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与丈夫重逢,走向彻底的自我疗愈和救赎。在这个意义上,无依之地孕育着情感的相依。

...
弗恩驱车行驶在空旷的原野